1911年,只有13歲的周恩來就讀于沈陽東關模范學校。
有一天,老師問同學們為什么而讀書?學生中有的說是為了幫助父母做生意,有的說是為了當官等等。只有周恩來出人意料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聽了一驚,讓周恩來再說一次,于是便慷鏘有力地再次說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聽了非常高興地說:“偉哉,周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志者當效周生??!”。那一年,周恩來只有13歲。那么,當時的周恩來為什么能說出這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的話?
優良的家風
周恩來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書香氣非常濃郁的家庭,特別是他的小叔母陳氏。給周恩來講梁紅玉、文天祥、關天培、岳飛的故事,使他從小就受到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陳氏還經常叫周恩來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等詩句,也使周恩來產生了對勞動人民的巨大同情心。抗日戰爭勝利后,周恩來在重慶與記者談個人與革命的歷史時說:“直到今天,我還要感謝母親(指嗣母陳氏)對我的啟發和教育,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沒有她的關心照顧,那我就不能夠在事業追求方面培養任何興趣”。
周恩來
社會大環境
在周恩來的少年時代,中華民族正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奴役之下,民族的危亡和人民的痛苦命運刺激著周恩來,讓他從小就立下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發動了日俄戰爭,這里成為侵略者競逐的戰場。這場戰爭使生靈涂炭,中國人受盡屈辱,國家權益遭到嚴重損害。
日俄戰爭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東北。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些繁華、熱鬧的地方,說:“那些地方不能去,那是外國人的地方,要繞那些地方走?!?/p>
周恩來不解,就問:“東北難道不是咱們中國的地方嗎?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些地方?”
伯父嘆了口氣,說:“中華不振啊!那是外國人的租界。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直到有一次,周恩來和同學們去了租界,發現外國人撞死中國青年,警察不抓外國人,卻指責中國人妨礙交通。周恩來百感交集,突然想起了伯父那天說過的話,不禁感慨地說:“看來真是中華不振啊!”
1911年暑假,何殿甲何老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周恩來講述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日俄戰爭。這一事件對少年周恩來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尤其是何殿甲老人的一首詩,在周恩來的心中深埋下愛國的種子。詩中寫道:“憶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戰兮心酸。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圖自強兮在爾少年”。
何殿甲老人的詩
也就在這時,少年周恩來意識到,中國人想要站起來,不受帝國主義霸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當以此為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