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宣告結束,此時,在面積僅相當于中國福建省的朝鮮,中國志愿軍駐軍總人數達到120萬,,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里,交戰國各方圍繞撤軍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政治斗爭,直到1958年底,志愿軍完全撤出朝鮮時,美國依然在南朝鮮駐扎大量軍隊至今。
停戰只是把軍事斗爭轉為政治外交斗爭
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交戰各方因為撤軍問題,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博弈?駐留朝鮮五年間,中國志愿軍又給朝鮮人民帶來了什么呢?
在這個話題展開之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交戰各方簽訂的只是暫時的“停戰協議”,并不意味著真正的戰爭結束,只是交戰各方各懷心思,把軍事斗爭轉為政治外交斗爭而已,多重利益的考量,讓撤軍問題從一開始就變得步履維艱。
再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便是在中國軍隊撤出朝鮮之后,“中國人民志愿軍”這個稱號卻依然存在,貫穿了冷戰始終,直到1994年才最終撤銷。
常駐板門店執行監督《朝鮮停戰協定》實施任務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一直駐有中國軍隊代表,這個停戰委員會由十人組成,其中中方代表三人,朝方兩人,聯合國軍代表五人,作為最后的志愿軍,1994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志愿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
中美圍繞撤軍問題的外交博弈
《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后,美國主導召開第八屆聯合國大會第430次全體會議,主張在聯合國框架內解決朝鮮問題,而此時的中國卻一直被聯合國排除在外,作為朝鮮戰爭的實際參戰方,卻沒有資格參加會議,其后果可想而知。
中方代表則依據《停戰協議》據理力爭提出要求:先行從朝鮮撤出包括聯合國軍及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內的一切外國軍隊,然后再討論其他問題。并就政治會議的具體形式提出 4 點建議:
1:參加會議的國家應為交戰雙方的全體國家,包括南、北朝鮮在內,還應邀請蘇聯、印度等中立國;
2:會議采取圓桌會議的形式,但政治會議的任何決議必須得到交戰雙方的一致同意;
3;第8屆聯合國大會在討論擴大政治會議成員問題時,應邀請中國政府和朝 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
4:在政治會議的成員問題解決后,雙方應討論會議的地點和時間。
美國則堅持把 參加會議的國家限定是聯合國成員國的交戰雙方,意圖十分明顯,就是充分利用聯合國這個政治工具,排斥中國參加重大國際會議,謀求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最終,中美雙方各執一詞,沒有達成一致。
由于蘇,英、法等國的推動,1954年,中國首次以大國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參與解決遠東爭端問題,在這次會議上,美國仍然堅持以聯合國為主導,解決朝鮮問題,而中國方面則認為,“聯合國”作為朝鮮戰爭參戰的一方,已經失去了公平處理朝鮮問題的資格, 只有中立國才具有公平處理朝鮮問題的能力。
在會議臨近尾聲,中方再次聲明:表示中國“完全同意一切外國武裝 力量于最短期限內按比例從朝鮮境內撤退”,主張南北雙方互相接近, 內部解決朝鮮和平問題。
而此時的美國,在和中國進行政治外交考量的同時,卻已經做好了在朝鮮長期駐軍的準備,1953年10月,美國與南朝鮮政府簽訂了《韓美共同防衛條約》,成為美國東亞遏制戰略的重要一環。
同年11月,中朝雙方簽訂了《中朝經濟及文化合作協定》。按此《協定》,中國人民志愿軍留在朝鮮,幫助朝鮮進行戰后重建。
自此,朝鮮戰爭以朝鮮半島政治分裂和中美雙方在南北駐軍的形式結束。
1957年年底,中朝再次商議撤軍方案,朝鮮提出了兩個方案:一是由朝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 二是由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寫信給聯合國,要蘇聯在聯合國提出主張,以推動聯合國采取行動。
中國政府很快作出回應:如果讓蘇聯在聯合國內提出主張, 推動聯合國采取行動, 勢必導致中朝雙方把整個聯合國作為敵對的一方, 而實際上派出軍隊組成聯合國軍的只是少數聯合國的成員國,因而在傾向于前一個方案前提下,進一步提出:,南北雙方在對等基礎上,交流籌備全朝鮮的自由選舉; 在所有外國軍隊撤出一定時期內, 由中立國機構監督舉行全朝鮮的自由選舉。
1958年2月19日,中朝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 決定于1958 年年底以前,中國軍隊分3批全部撤離朝鮮,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攻勢,讓美方陷入被動,不久美方就中朝聲明中的“自由選舉”做出評論,表示自由選舉是朝鮮統一問題的關鍵,美國堅定支持朝鮮進行自由選舉,而對撤軍問題避而不談。
不僅如此,美方還別有用心地詢問“當北朝鮮當局談及‘中立國組織’監督選舉時,中朝方面是否接受選舉應該由聯合國主辦,并且應該由聯合國監督初選和整個選舉”。
很顯然,美方此舉目在于轉移視線,以圖掩飾美國長期駐軍南朝鮮的意圖, 阻撓朝鮮和平統一,進一步制造遠東緊張局勢。
面對中國的譴責,美國充耳不聞,反而對中國堅持所有外國軍隊從朝鮮撤軍,作為朝鮮自由選舉和統一的前提表示遺憾。
總結來說雙方分歧在于,中國堅持先撤軍,再討論全朝鮮的選舉問題;而美國則避而不談撤軍問題,堅持聯合國處理朝鮮問題的能力,并在這個前提下,讓中朝方面澄清有關選舉的問題。
從區域安全角度出發,美方同時認為,中國從朝鮮撤軍并不能降低對南朝鮮的威脅,而美軍、聯合國軍從朝鮮撤退,則會對美國在亞洲大陸的盟國帶來威脅。
11月11日,第13屆聯大第一委員會就朝鮮問題決議案進行投票,聯合國大會以 54 票贊成、9 票反對、18 票棄權,通過了新西蘭的提案,堅持了美國在朝鮮問題上的原有立場。
中國為什么單方面主動撤軍?
自停戰協議簽訂后,聯合國軍和中國軍隊,留駐朝鮮半島的部隊數量逐年下降,到1956年7月,聯合國軍和中國軍隊都已將四分之三以上的部隊撤離朝鮮半島,對峙雙方的兵力大體保持 在7:6的水平,總體上保持軍力平衡。
至于中國為什么在停戰之后,率先主動撤軍,一些軍史專認為,主要是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出于減輕軍費負擔的需要,實際上,此時中國的確面臨著大幅削減軍費的壓力。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內將 軍政費用占國家財政開支的比重由此前的32%降到20%,其中,預計國防費用將降低到15%左右;另一方面中國認為“朝鮮已經擁有相當穩固的邊境線和30萬軍隊”,并表示“如果美國和李承晚方面膽敢挑釁,志愿軍還會一如既往的援助朝鮮人民。”
撤軍方案最終得到了中蘇朝三方的一致同意,中國率先撤軍,可以推動若干國家要求撤退其在聯合國軍中的部隊,使美國陷于孤立;再者也有利于美國向李承晚施壓要求其裁軍;朝鮮人民軍接防三八線后,也不必擔心朝鮮的安全,因為撤回的志愿軍將“留駐在鴨綠江邊”, 萬一有事,“隨時可以過江抗擊敵人”。
先前沿 再西海岸 后中間 中國有序撤軍
1958年,在中國、朝鮮和蘇聯相互支持和配合下,中國人民志愿軍單方面主動從朝鮮全部撤軍的行動, 一度給聯合國軍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但美國鐵了心不愿意撤軍,以至直到今天,仍然有數萬美軍駐留韓國。
為了達到有序撤軍,志愿軍采取了“先前沿,再西海岸,后中間”的方案,邊撤邊觀察三八線以南的反應,最后撤出的中間部隊隨時準備應變。
1958年10月26日,志愿軍總部發表撤軍公報宣布:中國人民志愿軍已全部撤離朝鮮,留在朝鮮停戰委員會的志愿軍代表,仍將同朝鮮人民一道,繼續執行監督朝鮮停戰協定實施的任務 。
駐朝五年間 志愿軍都做了什么?
從停戰到撤軍,志愿軍在朝鮮駐扎五年之久,這期間他們都做了什么?中朝之間圍繞撤軍又經歷了怎樣的糾葛呢?
事實上,從踏入朝鮮第一天開始,志愿軍就在戰斗間歇,有組織地幫助朝鮮人民建設家園,停戰后,更是以極大的熱情參加朝鮮的戰后重建工作,共修建坑道1850公里,開挖各種塹壕、交通壕6240公里,構建地堡10萬個,光是挖出來的土方就有6000多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土堆成寬高各一米的長堤,可以圍繞地球一圈半,為朝鮮今天全面地下化的國防工事體系奠定了基礎,
志愿軍還派出大批工兵,在昔日的交戰區開展大規模排雷,平整農田,填平彈坑,幫助朝鮮軍民修建學校和醫院;志愿軍鐵道兵幫助修復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的鐵路交通網,修建大小橋梁1300多座,迅速恢復了朝鮮的鐵路交通運輸。
志愿軍工程兵僅在平壤一地醫院,學校等各種建筑20多萬平方米,時任志愿軍政委的王平將軍回憶說,志愿軍在戰后的五年多,幫助朝鮮人民共修建公共場所881座,民房45000多間,恢復和新建各種橋梁4260座,修建堤壩4096座,全長近430公里,修建大小水渠2295條,長達多1200公里,植樹3600多萬棵,運送各種物資63000多噸,為群眾治病188萬多人次;全體指戰員為朝鮮人民重建家園流血流汗,節衣縮食,捐贈糧食700多萬噸,幫助朝鮮人民度過災荒。
為了歡送志愿軍回國,朝鮮方面成立了中央歡送委員會,向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愿軍致由全體朝鮮人民簽名的感謝信,向全體參戰官兵授予“祖國解放戰爭紀念章”,修建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和紀念塔,并采取永久性的保護措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