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近日,新消費護膚品牌林清軒因在北京朝陽區富力廣場的門店宣稱"山茶花抗老修護專家",被北京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為"廣告宣傳內容與化妝品實際功效不符",處以2.12萬元罰款并責令改正。從處罰金額上來看,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不知為何卻引發了業內的不小關注,可以說林清軒這一波是虧大了。當然了,往大了說,林清軒違規宣傳的背后,也折射出國內化妝品行業在功效宣稱標準、企業合規管理以及品牌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2021年實施的《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和《化妝品分類規則和分類目錄》明確了"染發"、"燙發"、"祛斑美白"等26種功效宣稱及對應的評價方法,其余功效則被視為"新功效",需經特定評價程序。
林清軒此次的問題在于,其產品實際備案功效為"滋養、修護、保濕、抗皺、緊致、舒緩",卻在門店宣傳中使用了未經備案的"抗老"字樣。
雖然林清軒提供了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出具的《"抗老修護專家"專家評審結論》等文件,但北京市場監管局認為這些機構"不具備化妝品功效評價與認定的業務范圍",因此不能作為宣傳"抗老"功效的科學依據。
這點恐怕是林清軒團隊所沒有想到的。
但問題在于,市場競爭環境下,品牌廣告語往往超出法定功效宣稱的范疇。比如"提亮"、"抗老"、"抗衰"等詞匯我們日常其實很常見,但它們實際上并不屬于規定的功效宣稱詞匯。
因此,這類廣告詞匯目前其實依舊處于一個監管的模糊地帶,業內對這種廣告文案的監管思路建議也有一定分歧。
我們也可以看到,此前有些品牌因“抗老”這類詞匯被罰,有些卻沒有。當然,如今這類詞匯的使用也慢慢變少了。
從林清軒的公開解釋來看,其認為這是對法條和"概念"的理解差異疊加企業經營不規范所致。而部分媒體將"抗老修護專家"與"虛假宣傳"關聯報道后,已在公眾中形成"林清軒產品不具備抗老修護功效"的認知,給品牌形象帶來沖擊。
實際上,林清軒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積累。據公開資料,林清軒擁有40多位研發人員,已累計取得78項專利,其中41項為發明專利,特別在山茶花產業應用研究領域有不錯的全產業鏈覆蓋能力。
據業內估算,2024年林清軒品牌線上交易額約為10億元,加上線下門店銷售,實際營收應已接近或突破10億元大關,按單一品牌計算已進入中國市場前100名。
這次風波的背后,或許也是林清軒企業規模擴張與系統管理能力不匹配的問題。
首先,林清軒風控能力未能跟上規模擴張。化妝品功效評價管理制度實施至今僅三年多,監管部門對各類市場行為的界定仍在摸索中。雖然林清軒對電商頁面進行了合規過濾,但線下廣告牌問題暴露了其風控體系的漏洞。
其次,林清軒的公關體系似乎比較薄弱,輿情應對經驗不足。我們前文也提到過,這個事情從處罰金額來看其實不值一提,但如今卻逐漸演變成一個行業性的話題討論,顯然是林清軒的公關能力出現了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2月8日,林清軒將企業名稱由"上海林清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上海林清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業類型也從"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港澳臺投資、未上市)"。
這一變化可能預示著企業未來的資本市場計劃,更加凸顯了完善公共關系管理的緊迫性。 公開資料顯示,林清軒已獲得三輪融資,包括2020年海納亞洲創投基金領投的數億元A輪融資,2021年未來資產領投的數億元B輪融資,以及2024年8月獲得雅戈爾投資的B+輪融資。
對整個行業而言,林清軒案例警示各品牌應在合規與傳播兩方面精細化管理,認真評估認證背書使用范圍,避免被"細節"打敗。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