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星星
編輯| 劉漁
十年老將都跑路了。
2月26日,奈雪的茶發布公告稱,執行董事兼COO鄧彬因“需發展其他個人事務”辭職,自公告當日起生效,且將不再擔任任何職務。
不過有意思的是,鄧彬辭職當日,奈雪的茶股價連續上漲。2月26日大漲33.08%,收報1.77港元/股;2月27日盤中一度飆升41.24%,最終收于2.15港元/股,漲幅21.47%。
鄧彬可稱奈雪的“三號人物”,是除了創始人趙林、彭心夫婦外,唯一的執行董事。自2016年加入奈雪時,公司僅有4家門店,鄧彬便主導了早期的擴張和數字化管理,從運營主管一路晉升至COO。
2021年至2023年,鄧彬年薪分別為179萬元、137萬元和188萬元,并作為公司持股高管,截至2024年6月30日,持有奈雪172.6萬股,占總股本的0.1%。相比之下,創始人趙林與彭心合計持股58.73%。
值得一提的是,鄧彬與創始人趙林都有香港美心集團體系的背景。趙林曾在美心食品(深圳)擔任開發經理,而鄧彬在加入奈雪前,于美心代理的元氣壽司任職7年,先后擔任高級部門經理和運營經理。
鄧彬的離職并非個案,自2023年以來,奈雪的茶已有多位高管陸續離職,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陳群生和首席技術官何剛等。
公司持續虧損和資本市場信心不足是深層原因:盡管奈雪在2023年曾短暫實現1322萬元凈利潤,但2024年上半年虧損達4.35億元,累計虧損超過56億港元。
與此同時,資本開始撤退。早期投資方天圖資本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多次減持奈雪股票——首次拋售約2093萬股,套現1.46億港元,隨后又分別減持73.72萬股和7359萬港元,并在2024年10月后再度出售700多萬股,累計套現約2.3億港元,持股比例從11.09%大幅降至4.98%。
另一大機構投資者太盟也在2024年減持2432萬股,均價1.97港元,套現4801.74萬港元,持股比例由5.28%降至3.88%。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辭職當天,鄧彬本人也減持了46萬股。
市場對鄧彬離職的反應頗為耐人尋味:消息當日奈雪的茶股價暴漲33%,但很可能主要是受蜜雪冰城IPO熱度帶動的板塊效應,而非對公司基本面的認可。
截至3月3日,奈雪的茶市值僅為29.16億港元,不足競爭對手古茗275億港元市值的1/7,甚至不到其上市首日市值的1/8。這表現已經有些讓人不忍直視了。
奈雪的困境根植于其商業模式。創始人彭心始終堅持“空間體驗”為核心產品,推行大店模式,門店面積多在200-300平方米,定位高端市場,主要布局于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
這一策略在早期成功塑造了品牌調性,但也帶來了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2024年第三季度,奈雪單季關閉89家直營店,新開僅23家,直營店凈減少66家。
對比來看,喜茶早在2022年便開放加盟,門店數量迅速突破4000家,而奈雪直到2023年7月才啟動加盟,且初始費用高達98萬元,遠高于喜茶的40.8萬元。
盡管2024年下調至58萬元,但茶飲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全年新開門店數凈減少1.78萬家。截至2024年9月,奈雪加盟店僅353家,總門店數不足2000家,遠比不過頭部茶飲品牌。
此外,奈雪的產品創新乏力,多元化嘗試受挫。品牌曾憑借“霸氣水果茶”系列打開市場,但近年來未能推出真正的爆款,在輕乳茶、果蔬茶等新趨勢下,產品迭代明顯滯后。多元化布局同樣收效甚微——瓶裝飲料收入占比僅6.8%,新中式茶館“奈雪茶院”和輕食品牌“Green”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相比之下,蜜雪冰城憑借低價策略和供應鏈優勢全面滲透下沉市場,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達187億元,凈利潤35億元,遠超奈雪的25.44億元。
奈雪正面臨“高端定位失守、中端競爭乏力、下沉市場缺位”的三重挑戰。鄧彬的離職或許只是新一輪調整的開始,公司亟需在門店模型、加盟體系和產品創新上尋求突破。
現制茶飲機遇稍縱即逝,新秀虎視眈眈。奈雪若想重返牌桌,必須抓緊時間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稿件內容溝通:禾苗 15601300818 (微信同號)
更多內容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