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竺可楨先生誕辰135周年紀念日,為此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進行了專訪。本文根據采訪記錄整理而成。
曾慶存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竺可楨先生是我國現代科學家、教育家的楷模,是我國氣象學界、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2025年3月7日是他誕辰135周年,我們懷著無限的敬仰來紀念他。竺可楨先生身上的科學家精神和對科學事業(yè)的杰出貢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竺可楨先生是愛國為民的典范
竺先生從不把這樣的話語掛在口頭上,而是用他實際的行動來啟發(fā)大家,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愛國為民”這四個字。他研究東亞季風,以及季風和雨量的關系,研究四季的劃分等等,因為這些氣候現象都和農業(yè),和國計民生有極大的關系。
除了開辟氣象學研究和建設氣象事業(yè),竺先生另外一個主要成就是成立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大力和系統(tǒng)地開展我國自然地理的全面綜合調查。他在新中國成立后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這項工作中,親自帶著團隊四處考察,遠到黑龍江、新疆,考察每個地方的自然情況,地理、水文、氣象、物產,研究怎么開發(fā)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這是偉大且艱難的創(chuàng)舉和壯舉。竺先生設立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不是像斯文·赫定那樣為了個人的探險行為,他完全是為了新中國建設所需要,是他為國家、為人民的愛國情懷的充分體現。
1963年9月,竺可楨(左二)等在寧夏視察沙坡頭地區(qū)植物固沙試驗基地。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報
我在1994年去寧夏沙坡頭調研之前,完全不知道這個地方治沙的成功也和竺先生有莫大的關系。草方格固沙最初在這里,后來推廣到整個西北,得到了廣泛應用。將沙地分成方格,用麥草埋地下,阻止水分蒸發(fā),慢慢地地里水分流失就變少了,再灌一點兒水,就可以種上灌木或其他耐旱植物,生長起來就有了固沙和長植被的效果。
其實這些也是中國農民幾千年經驗的結晶,我國西北方農民如此,就是東南方的農民也是如此。例如在廣東,我父親以前種生姜,生姜在旱地不好長,我父親就拿了稻草蓋住,草根擋住了陽光,這就可以在保持濕潤的同時節(jié)水。竺先生留意到了農民的經驗,他將這樣的經驗科學化后變成理論,大力進行推廣。
今天我國西北,如甘肅的干旱地和新疆的大沙漠,到處可見公路兩邊綠蔥蔥的護路樹苗,這都是竺先生研究的大成果。竺先生為國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出差到過南疆幾次,車行在沙漠間,看到沙坡頭治沙經驗的大規(guī)模推廣,非常感動,十分敬仰竺可楨先生為國、為民、為科學的精神。
竺可楨先生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典范
竺先生是中國氣象學研究的奠基人。他做研究講究實事求是,他的名作《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根據不多的觀測和作文獻考證,確定了東南季風和我國降雨量分布的關系,糾正了外國學者的錯誤。
中國國土幅員遼闊,季風和不同地區(qū)雨量之間有更復雜的關系,這是進行長期氣象預報的基礎。竺先生的季風研究可以說是中國氣象界對世界氣象學研究的第一個重大貢獻,奠定了學術界繼續(xù)做季風研究的基礎。
竺先生的古文功底扎實,因此他才能寫出《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篇名文。世界上并無這么長時間的氣候記錄,但他從我國歷史文獻里爬梳材料,把物候和降雨量等相對照,就把近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的變化,尤其溫度的變化勾勒出來了,十分清楚,非常了不起。
此后在竺先生的影響下,我有幾個同學在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和中國氣象局及北京大學等地繼續(xù)做中國歷史氣候的研究,出了好幾大本關于中國各段歷史時期雨量和氣候的書,包括各歷史時期的雨量圖。本來,古代沒有精準測雨量的儀器,更不可能記錄各地的測雨,這些書和圖都是向竺先生學習,大都是從物候的記載中去發(fā)掘證據得來的。
竺可楨先生是創(chuàng)業(yè)育人的典范
竺先生是中國氣象事業(yè)的奠基人。中國人掌握氣象知識的歷史非常長,所謂諸葛亮借東風,風不是真的憑借鬼神之力“借”的,是根據已有知識“預報”出來的。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像測風一類的氣象儀器,清代還把“雨量器”送到了朝鮮,但這些設備都放在深宮大院,并沒有形成觀測站網。把氣象變成現代科學的是外國人,最早在中國搞氣象觀測站的也是外國傳教士,但真正在中國把氣象預報所需要的站網建立起來的,是竺先生。
竺先生平地起家,1928年成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花了極大力氣,在1930-1940年代才建成了全國的觀測站網,雖然站點分布還很稀疏,但已經能夠進行全國氣象觀測和天氣預報,同時進行氣象人才的培養(yǎng)。
竺先生擔任氣象所的所長一直到趙九章先生從歐洲留學回來。竺先生非常大度,直接把研究所的重任交給了趙九章先生,讓他繼續(xù)把中國氣象事業(yè)再往前推進一步,而竺先生自己則逐步轉向開辟自然地理的研究。竺先生和趙先生的研究方法不完全一致,竺先生那會兒主要做基礎,搞觀測、填圖和繪圖,趙先生則把氣象學逐步提高到數學和物理理論研究層面,兩種路徑正好相輔相成。
我們所也非常注重實際,是竺先生一開始就打下了這樣的傳統(tǒng)。竺先生和趙先生都很注意構建一個研究集體,把力量放在研究和育人上。竺先生不僅是氣象所的創(chuàng)辦人,也是中國氣象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一直為推動氣象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氣象人才盡心盡力。
1962年8月,中國氣象學會在北京召開年會暨代表大會,名譽理事長竺可楨在會上致開幕辭。圖片來源:中國氣象局官網
我們中國老一輩做氣象學的,都是祖國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趙九章先生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的高材生,當時是葉企孫先生說中國需要有人研究氣象學,讓他改攻氣象學。我1952年考入北大一開始也是想學物理,但后來轉到學氣象,我是怎么想通的呢?也是經過竺先生和趙先生的教誨,明白你要為國家、為人民,到了氣象學來,就好好兒學,好好兒干。我們后來這些中國從事氣象學工作的人員,可以說都是竺先生的學生。
竺可楨先生已經離開我們五十多年了,我們今天紀念他,要學習他愛國為民、科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育人的精神,在他工作的基礎上把中國的氣象事業(yè)、氣象研究發(fā)揚光大。竺先生的成就彪炳史冊,現在世界科學競爭很激烈,我們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研究,把氣象研究搞深、搞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