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位學生,用AI寫商業計劃書,5分鐘就生成了20頁框架,但評委最終給他的高分,恰恰是AI無法生成的——他在答辯時展現的共情力和應變能力。
所以,我一直在說,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對話,讓自己保持快樂開心,積極主動地去和他人交流。
究竟哪些工作不會被AI替代?
答案就是那些需要與人建立鏈接、進行溝通的工作。
人在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保持人味",是建立信任的溫度,是機器難以復制的情緒價值。
AI時代的工作生存法則——與人鏈接的能力才是護城河。
最近,我受邀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全國高校雙創學院院長交流新時代拔尖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時,也表達了自己觀點:與人互動的能力,將成為未來教學中重點培養的方向之一。
同時,我認為緊要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借助 AI 來增強自身能力。
利用 AI 進行自動編程、搞設計等都已成為現實。但要實現與機器高效對話,就得掌握提示詞。
我們來看看很多普通人是如何使用 AI 提問的。
DeepSeek火了之后,我讓老家親戚裝上,結果一上來就問:怎么賺 100 萬?
結果DeepSeek回了一堆正確的廢話,氣得他直罵“人工智障”。
這個問題其實毫無價值。
因為 AI 連提問者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根本無法針對性地給出有用的建議,所以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既沒錯,也毫無實際用處。
再看一個例子,我們在做社會創業相關探討時,有人提問:“什么是社會創業?”
這很像過去使用搜索引擎的習慣,丟出一個問題,看誰的答案更好。
在AI時代,我們得換一種方式提問,比如說:請從教學角度給學生解釋一下社會創業。
或者進一步要求:請您把這個概念分解成小學生能聽懂的內容,給出相關案例,再提供一些政策扶持文件。
這樣一來,AI 就能更好地理解需求,給出更符合期望的答案。
由此可見,有效的提示詞應當包含明確的要求,如此我們得到的結果才會截然不同。
我之前在課堂演示時,要求學生們把"幫我寫論文"升級成:"假設你是《經濟學人》主編,請用SWOT分析法解讀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附三個縣域經濟案例。"
結果天差地別。
好的提示詞不是問句,是帶著設計圖的施工指令。
就像讓廚師做菜,不說"隨便炒個菜",而是"做道淮揚菜系的獅子頭,客人有高血壓忌重油"。
未來的教師,必須掌握一種新武器,就是不斷動態生長的優質教學指令庫。
未來所有老師都應該擁有一套高質量的 AI 指令集。
并非所有老師和大學生都能熟練掌握構建這種高質量提示詞的方法,這需要長期積累,養成習慣。
問題來了,怎樣才能構建出復雜且有效的提示詞呢?
答案是讀書,廣泛閱讀相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引導性的提示詞。
我們秋葉團隊總結的"身份+任務+背景"三要素公式,可以讓普通提問變精準指令:
①設定專家身份激活特定語料庫;
②明確交付標準(如字數、格式);
③補充關鍵背景避免AI"瞎編"。
雖然如今有人認為有了DeepSeek,直接提問就行,它能理解我們的意圖,但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
對于專業度高的問題,我們仍需進行引導,就像在專業法律領域,引導 AI 調用核心數據庫至關重要。
對于日常簡單問題,如 “今天在哪吃飯”“西安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等,則無需過多引導。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 AI 在不同場景下,對于我們工作的幫助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有一個想法時,驗證這個想法的成本在過去可能很高,自己撰寫大量內容會耗費很多時間。
現在借助AI,我們能在短時間內驗證想法是否可行,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果發現有價值的內容,接下來該怎么做呢?大部分人可能會直接復制粘貼并修改,但這種做法并不理想。
更好的做法是,提取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重新組織問題,再次向 AI 提問,讓它圍繞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展開闡述。
去年我們給財經專業設計的"公司財報分析提示詞模板",把原本3學時的實訓壓縮到45分鐘——學生用AI生成基礎分析,課堂時間全用在質疑AI結論、尋找數據漏洞上。
更顛覆的是教學資源形態。
傳統教案是靜態文本,而我們的"動態指令集"能自我進化:當學生用"分析社區團購盈利模式"的指令生成20份作業,AI自動聚類典型錯誤案例,反向優化出包含風險預警的新版提示詞。
所以,教育者的新武器是動態生長的教學指令庫。
不過也有老師會擔心:學生都依賴AI寫作業,不再讀書和思考怎么辦?
我認為這事是杞人憂天。
舉個例子,如果你不讀書,你就不會知道目標管理的 SMART 原則,你不知道這個原則,你又怎么會想到運用這個原則提出有效的問題呢?
現在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用AI生成初稿,但要用紅筆標出AI的認知盲區——這反而培養了更深層的批判性思維。
所以,AI 只會促使那些想要進步的人更加努力,因為它能節省人的大量時間,讓我們有更多精力去讀書、學習新方法,提升自己構建提示詞的能力。
最讓我振奮的是"反向教學"案例。
學生教會AI寫非遺傳承方案,AI反饋的數據倒逼他們深入村落調研,最終完成的報告既有AI的效率,又帶著泥土的溫度。
未來頂尖人才都是"兩棲生物",既能用機器擴展能力邊界,又能守住人性價值的燈塔。
我認為教育者需完成三重進化:
1. 從“知識傳授者”到“問題設計師”
要求學生在“幫我做學習計劃”前,必須明確“每周一三五晚2小時,六級目標550分”,訓練精準定義需求的能力。
2. 從“答案驗證者”到“思維診斷師”
當AI生成20個商業創新點時,教師的核心價值在于帶學生分析:“為什么選這三個?淘汰的17個存在什么潛在風險?”
3. 從“技術恐懼者”到“倫理駕馭者”
用AI寫論文是否算作弊?關鍵在于“是機械復制還是啟發思考”。正如向導師請教思路不算抄襲,用AI激發靈感后獨立創作,正是未來人才的核心素養。
害怕AI的人,本質是恐懼加速進化的自己。
AI現在就是在搶時間窗口,先做的人先占到紅利。
我們相信只要你跟對的潮流走,浪就會把你推到一個更好的地方。
當下不僅是教育行業在被AI重塑,全行業都面臨AI轉型的挑戰。
如果你:
面臨激烈的競爭壓力,難以突破現有的市場格局?
有內容營銷需求,但產出效率低,無法有效傳播品牌價值?
你看好AI產業,但不知如何結合現有業務快速入局?
就來秋葉AI商業閉門會找答案!
馬上通過底部二維碼直接咨詢報名“AI商業閉門會”。提前占位3月15日第四期,千萬別再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