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合作破解植物王國又一神秘密碼
2023年3月6日,深圳理工大學特任教授祁林林與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團隊在《自然》雜志上公布了一項重要發現。他們揭示了生長素信號轉導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發現環磷酸腺苷(cAMP)作為植物細胞的第二信使,在生長素誘導的轉錄調控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一發現挑戰了長期以來關于Aux/IAA降解是充分且必要條件的經典模型,表明cAMP可以在不需要Aux/IAA降解的情況下啟動植物生長程序。
專家點評Nat Immunol | 武多嬌等發現ac4C修飾參與T細胞增殖調控新機制
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Immunology》中,復旦大學武多嬌團隊揭示了NAT10介導的ac4C修飾在T細胞增殖中的關鍵作用。研究表明,缺失NAT10會導致T細胞增殖受限和凋亡增加,進而顯著削弱抗病毒能力。特別是在老年人群中,NAT10和MYC蛋白水平下降與免疫力減弱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理解免疫衰老提供了新視角,并提出通過調節NAT10活性可能改善老年人的抗病毒能力。
禁食后身體更愛燃燒碳水化合物?科學家發現肝星狀細胞通過PLVAP蛋白調控脂肪利用
2025年3月3日,丹麥大學的研究揭示了在禁食期間,小鼠通過特異性敲除肝星狀細胞中的PLVAP基因,引發了一系列代謝變化。這種基因敲除導致小鼠在禁食狀態下能量來源從脂肪酸轉向碳水化合物,并表現出脂質利用能力下降。盡管葡萄糖耐量有所提高,但PLVAP缺失影響了肝臟正常的脂質代謝過程,可能對全身代謝有潛在負面影響。這一發現強調PLVAP在禁食期間維持正常脂肪酸利用的重要性。
新型抗體療法有望對抗所有COVID-19變體以及未來的變體
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雙特異性抗體療法,通過靶向病毒中不易變異的部分,有望應對所有已知的COVID-19變體及其未來變種。在實驗室測試中,這種抗體組合成功中和了包括Omicron在內的SARS-CoV-2變體,并顯著降低了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載量。盡管此方法尚需臨床試驗驗證,但其潛力不僅限于COVID-19,還可能擴展至其他冠狀病毒、流感和艾滋病病毒。
南京農業大學合作在植物學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
南京農業大學陶小榮教授團隊與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研究員團隊,歷時六年首次解析出番茄斑萎病毒RNA復制酶全長三維結構。這一發現為抗植物病毒藥劑的研發提供了新的靶點。然而,目前市場上尚無有效的抗植物病毒藥劑,這一領域的研究仍面臨重大挑戰。盡管植物病毒種類繁多,但對于RNA復制酶的結構和機制了解不足,限制了藥物開發的進展。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并計劃基于此研究建立小分子化合物篩選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