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人視為經典。
《中國古代文學辭典》(賈傳棠等編,文心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注釋為:貴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讓它腐爛發臭;黎民百姓饑寒交迫,悲慘地死在路邊。
天寶十四載 (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縣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寫出這篇劃時代的杰作。
2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詩作于杜甫被授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不久,由長安往奉先縣(今陜西蒲城)探望妻兒之時。
詩人憂國憂民、忠君念家、懷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這一博大浩瀚、沉郁頓挫的鴻篇巨制。詩歌深刻地揭示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是杜甫“史詩”中的第一首長篇作品。
3
因為這句詩長達500字,特別是行文: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一般人都認為這是詩人寫意,以此來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4
其實,在詩的后部分中寫到:
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全詩洋洋灑灑寫了數百字,最扎眼的是這一句“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
翻譯成白話就是:我剛進門就聽見家人在哭,原來是我的小兒子餓死了。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兩聯,是一個父親在失去自己孩子后,徹骨的悲傷,同時也是對天下的擔憂。
這一年,詩人44歲。
5
孩子竟然活活餓死,這在盛唐是不可想象的事。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尤其杜甫出身名門望族,為“京兆杜氏”,祖上世代為官,僅有唐一代,杜家就出了近10位宰相,其他小官更是不勝枚舉。
但就這樣的家庭,竟然餓死了孩子,那就更不用說普通人家了。
6
事實上,就在杜甫歸家后一個月,“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大唐更是變得千瘡百孔。
杜甫的苦難人生,這才剛剛開了一個頭,后面的路更加顛沛。
正如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寫: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盡管如此,杜甫也沒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更是心懷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7
相信生活在盛唐的人絕對不會想到晚唐的人生活會如此艱難,正如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不幸福一樣。
這里的轉折點就是一場安史之亂。
2025年3月6日星期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