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名言叫:“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意思是吃飯問題是生活的第一大事,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首要工作。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糧食生產對于人民生存和國家發展的基礎性、根本性地位。
一旦沒有糧食安全,一切也就無從談起。而在1959年至1961年間,新中國遭遇了“三年自然災害”。
這三年間各地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上各種決策錯誤(如高額度的征購糧食,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激進推動導致的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外交上中蘇交惡,與他國邦交需要等),也讓這三年糧食出現了嚴重的短缺,其造成的死亡人數也是相當之多(關于具體的死亡人數上莫衷一是,爭議良多,但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死亡人數眾多)。
而為了度過難關,中央也是采取了一些措施的,一如跨區域調糧,但其中因為牽扯到各個地方問題(都缺糧,如之奈何)矛盾自然也是難以避免的。
同時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領導人也是以身作則,帶頭縮減糧食定額。這一時期的周總理,據其秘書回憶只吃一些粗糧,鮮有吃肉類食物。
而在1960年,青海省給中央送去了5萬斤魚,不過周總理卻不喜反怒,憤而批評了相關人員。
這其中有何隱情呢?
事情當然離不開這場建國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
單以1959年為例,中國的糧食產量就比1958年減少了近3000萬噸,減產的幅度達到了15%左右。
如此巨大的糧食減產,伴隨著各種延續的一時難以改變的人為政策錯誤,也讓死亡人數不斷攀升。
作為總理,周恩來也竭盡所能的解決問題,積極同糧食部門溝通,了解農業工作情況,期間他還親自研究全國糧食調運單,從每一個細節入手,考慮其合理性;也曾下到農村調研考察,要求干部從嚴要求自己,嚴守紀律。
作為個體,他也以身作則,主動降低了自己的糧食定額。盡管秘書等人勸說,可他還是選擇了婉言謝絕——“能夠吃上飯已經很好了,你要知道,現在全國還有很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啊,甚至還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不過盡管采取了種種措施,但是糧食問題顯然不是一個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
而跨省調糧的背后,也是各個地方之間的“較量”。一如李井泉主政下的四川省便因為大量調糧支持上海、北京等城市,緩解了它們饑荒之外也造成了四川人餓死不在少數。而李井泉本人在四川也是至今惡名難洗。
而糧食都缺的情況下,“走后門”多獲得一些中央調糧也在所難免,地方上甚至還出現過湖北扣過境四川糧的情況。
至于1960年青海送魚給中央便是一場這樣的“走后門”事件。
1960年,青海缺少糧食,青海省委為了讓中央給青海調配更多的糧食,自作主張給中央送來5萬斤魚。不過對于這種變相的“走后門”,周總理并不高興,反而十分生氣。
在之后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周總理嚴厲批評了青海省委,當時周總理生氣的說:“青海方面簡直是胡鬧,這是典型的走后門,在此困難時期,我黨更要嚴守黨的紀律,李富春同志,請書記處向各省下發文件,從今往后,任何地區不得向中央送任何東西。”
周總理之所以大發雷霆,是因為青海此舉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如果不及時制止并嚴厲批評,到時候各省都紛紛效仿起來,就會產生很多矛盾,一碗水就沒辦法端平了。
為了避免有人再想出其他的花招走后門,中央下達了一系列嚴格規定,要求中央和地方單位不準送禮請客、禁止新建招待所、禁止大吃大喝等行為。
文件發出后沒多久,周總理家鄉江蘇淮安的縣委干部給周總理寄來了一些家鄉土特產。這本來是一份好心,擔心周總理身體累垮了,想給總理補充一點營養。但周總理認為此舉非常不妥,第一時間批評了淮安縣委,同時感謝家鄉父老對自己的關心。考慮到食物再還回去,路上會壞掉,是浪費糧食的行為,周總理拿出100元工資買下了這部分食物,至于衣服之類的東西則全都寄回。同時把不準送禮請客的文件再印一份給淮安縣委。
這件事傳開后,各地都紛紛重視相關問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情禮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