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位三出生于1902年,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人。早年時期,鄭位三曾在湖北省甲種工業學校讀書,讀書期間,他廣泛閱讀進步書籍,積極參加各種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為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1925年,鄭位三加入了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入黨之后,他主要活躍在黃安,從事促進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后,鄭位三前往武漢尋找組織,后續他參與領導了黃安、麻城的革命斗爭行動,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革命道路。
在這之后,鄭位三被派到鄂豫皖根據地,參加了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建與歷次反“圍剿”。1932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后,鄭位三留在根據地,參與了紅二十五軍的重建。紅二十五軍重建之后,鄭位三擔任了紅二十五軍政治部主任,并跟隨紅二十五軍參加了長征。
長征期間,鄭位三留在陜南,領導紅七十四師參加了陜南根據地的游擊戰。1937年年初,紅七十四師與紅十五軍團會合,此后鄭位三前往延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鄭位三重返鄂豫皖根據地,擔任了鄂東北特委書記等職務,領導了大別山一帶的抗日游擊戰,他充分發動群眾,為大別山地區抗日斗爭如火如荼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8年,鄭位三擔任了新四軍第四支隊留守處負責人,此后他領導干部與群眾投身根據地的建設,支持了根據地的抗日斗爭以及后方建設。1940年,鄭位三改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委,繼續扎實推進部隊的政治工作,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1941年,國民黨制造了皖南事變,包圍了正在向江北轉移的新四軍。皖南事變期間,因為敵我力量懸殊,新四軍血戰數晝夜依然未能突圍,最終只能分散突圍。分散突圍期間,新四軍損失很大,但在我黨的領導下,新四軍軍部很快就完成重建,而且新成立的新四軍軍部下轄七個師,其中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及其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
新四軍第二師成立后,鄭位三擔任了第二師政委,此后他主要活躍在淮南地區,領導了淮南根據地的反“掃蕩”以及反頑斗爭,在極端復雜的環境下,與日本侵略者以及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見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鄭位三參與領導了著名的中原突圍,到達鄂豫陜邊后,在組織的安排下,鄭位三重返延安。不過,常年廢寢忘食地工作使得鄭位三的身體每況愈下,他患上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等疾病,此后鄭位三前往山東臨朐、濟南等地休養,并參加了1949年9月召開的新政協會議,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建國后,因為身體的原因,鄭位三主要以治病休養為主。期間,他還當選為第二至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積極為祖國的建設獻言獻策。在1966年開始的那段特殊歷史時期中,鄭位三也受到沖擊,身心受到極大的迫害,甚至被下放到外地勞動。1972年,鄭位三返回北京,次年,在總理的過問下,他恢復工資與待遇。1975年,鄭位三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