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因為個體天生的差異性,使得人與人之間相互不理解,所以,我們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什么是被討厭的勇氣?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真正的自由源于不再依賴他人的認可,敢于接納被反對、被批評、被討厭。
他在書中提出幾個阿德勒心理學理念,以幫助我們培養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不幸是別人造成的,原生家庭造成的,過去的創傷引起的。
其實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任何事物的意義都是我們自己賦予的。
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而存在的,人是可以改變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定義、重新選擇。
你之所以覺得自己不幸是你缺乏改變的勇氣。其實,無論你經歷過什么,都對你今后的人生沒有影響,決定你人生的是此時此刻的自己。
人際關系是自我價值幸福的核心。人之所以煩惱,說白了,就是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壓抑真實的自我,導致自己焦慮、內耗。
困擾我們的其實都是主觀臆想。你自卑是因為你沒有認識自己,你覺得自己失敗是因為你沒有賦予自己價值。
你好不好看,成不成功,在意的只有你自己,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人與人之間最理想的關系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生活中應該與人保持橫向的關系,以平等的態度待人,而非仰視或俯視;坦誠表達需求而非工于心計;保持尊重但不討好。
每個人只需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無需干涉或被他人的言論所束縛。別人想怎樣生活、喜不喜歡你,那是別人的課題,而如何過好當下的生活是你的課題。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總是要求父母跟上自己的節奏,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理想的路線走。我們總是把所有人的課題揉合在一起,當他們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走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極其痛苦。
何炅老師在節目中念了一段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但并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得想法……
我覺得這段話是對課題分離最好的詮釋。
一個人只有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才能獲得勇氣。怎么樣才算是有價值呢?即你對別人有用!你能為別人做貢獻,哪怕是一句關心或鼓勵的話,都是你的價值。
價值是沒有標準的,你無心的舉動得到別人的感謝讓你內心愉悅,也是價值的體現。
其實,每個人的存在,本就是獨一無二的價值。所以,你要始終看到自己的價值,賦予自己勇氣和力量。
人生是一連串的一剎那,我們都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所以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把一天當成一生來過。
不要被過多的自我意識所束縛,學會肯定自己,接納自己。既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也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為什么而活?阿德勒說:人生沒有意義,所謂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
你不需要念著過去,也不需要向往未來,沒必要跟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面朝陽光,保持初心,走好當下的每一步路,世界會來迎接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