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每當回憶起下鄉插隊的那段知青往事,張保成老師就有些不好意思,因為當年在吉林省長嶺縣下鄉插隊時,他不光偷過隊里的青菜,還偷過社員家的兩只老母雞。
根據張保成老師的回憶講述,我把他下鄉插隊的那段往事整理成文,分享給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十六個年頭,張保成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是1969年4月初和同學們一起乘坐火車離開北京的。北上的火車經過了兩天兩夜的長途跋涉,最終停靠在了吉林省長嶺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站—太平川火車站。
下了火車,走出車站,張保成他們得到了當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在車站舉行完簡單的歡迎儀式,知青辦的工作人員宣讀了知青分派名單,張保成他們四名男生和三名女生被分派到太平公社五家屯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
圖片來源網絡
吉林的4月,春寒料峭,早晚時間還有些寒冷。初到五家屯,眼前的景象讓知青們心里五味雜陳,感慨萬千。低矮的土坯房,坎坷不平的土路,還有凌亂無序的柴草垛,眼前的一切與繁華的北京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熱情淳樸的鄉親們很快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社員們幫著知青們安置行李,打掃住處,燒火做飯,有的社員還從家里拿來蘿卜土豆和咸菜送給知青們。
隊部里的那三間房子雖然破舊,但里面打掃得很干凈,屋里的火炕熱乎乎的,灶臺上的鐵鍋冒著熱氣,給人一種很溫暖很舒適的感覺。這兩間房子就是七名北京知青臨時的家,他們七人算作一個知青集體戶,生產隊長李廣發任命張保成擔任知青集體戶戶長,他還安排了一名女社員臨時幫著知青們燒火做飯。
當時早晚的天氣雖然還有些寒冷,可春耕備耕生產早已拉開了帷幕,社員們已經開始往地里運送土雜肥,為春耕生產做準備。知青們安頓好了吃住的地方,李隊長帶領大伙熟悉了一下屯子里的環境,在家休息了一天,他們也就開始參加生產勞動了。
五家屯二隊的糞場就在屯子南邊,和隊里的場院緊挨著,像小山一樣的土雜肥(牛糞和用青草泥土漚的糞肥)就堆積在場院旁邊,隊里的女社員負責把堆積的土雜肥用二齒鉤刨開砸碎,幾名老社員負責往馬車和人力車上裝糞,車把式趕馬車拉糞,年輕社員就用人力架子車往地里拉糞。
起初李隊長安排七名北京知青跟著女社員在場院那邊刨糞,并告訴知青們剛參加生產勞動不要著急,慢慢干,別累著就行。
刨糞看似輕松,實際上也不輕松,堆積在糞場的土雜肥經歷了一個冬季風雪冰凍的摧殘,變得很瓷實,要用力刨,還要用力砸碎才能裝車。這點苦知青們倒是不懼怕,只是那幾名女社員接連不斷的玩笑話,不光是女知青聽了臉紅,就連男知青也覺得很尷尬,甚至覺得不堪入耳,她們總是說一些男女之間的私事,根本就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
看李隊長趕著馬車回來了,張保成就去找李隊長,他說知青們手上都磨起了水泡,能不能讓知青也去拉糞。李隊長欣然同意,就讓知青們都去拉糞,讓年輕社員留在糞場刨糞。就這樣,張保成化解了大家的尷尬,也沒影響到他們知青和女社員的關系。張保成覺得自己是戶長,就要照顧好大家,帶領大家盡快適應農村生活。
有句老話叫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其實,農活對于這些城市里長大的知青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春耕開始以后,李隊長教他們學著扶犁杖,他們卻總是歪歪扭扭,不是犁得太淺,就是把土塊弄得到處都是。好在張保成有耐性有毅力,他第一個學會了犁地耙地使喚牲口,還跟著李隊長學會了趕馬車。
春耕春播確實很辛苦,可到了夏季,鏟地鋤草也很累。五家屯的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大,有的地塊一眼都望不到頭,再加上夏季天氣炎熱,在炎炎烈日下鋤地,那可真是一種煎熬。一天午后有一名女知青中暑暈倒在了玉米地里,多虧了大隊赤腳醫生及時趕來。
圖片來源網絡
經歷了三個春耕秋收的勞動鍛煉,在李隊長和社員們的關愛指導下,知青們逐漸掌握了干各種農活的技巧,也慢慢適應了農村艱苦的生活環境和繁重的生產勞動。
那時農村的生活條件確實艱苦,口糧倒是不成問題,最起碼玉米碴子高粱米飯隨便吃,也有一些小米和小麥等細糧,青菜可以去隊里的菜地偷一些,夏天和秋天隊里也分蔬菜,但平時要想吃一頓肉,就沒那么容易了。老鄉家偶爾給知青們送幾個雞蛋,就算是解饞了。
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王小軍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張保成說:“保成,你是戶長,得想辦法給大家改善一下伙食啊,天天玉米碴子高粱米,一點油水都沒有,這胃都有意見了,不是胃疼就是胃酸。”“那咋改善啊?”張保成問王小軍。王小軍附在張保成耳邊嘀咕了幾句,張保成一個勁用手撓后腦勺,半天沒說話。
吃過晚飯,三名女知青忙著刷鍋洗碗,王小軍就拽著張保成出去了。大約十來分鐘的時間,他倆就慌慌張張回到了知青點,一人懷里揣著一只死雞,雞脖子被擰斷了。原來,王小軍拽著張保成出去偷雞去了。
在這之前,王小軍就經常趁劉大爺和劉大娘不在家去偷他們家的雞蛋,他知道劉大爺家有三只老母雞,也知道雞窩在哪。沒費任何周折,王小軍就在雞窩里抓出兩只老母雞,麻利地擰斷了雞脖子。張保成問他跟誰學的這歪門邪道,王小軍說其他生產隊的知青經常偷雞,擰斷雞脖子的方法就是一隊的知青告訴他的,他還在一隊知青集體戶吃過雞肉呢。
當晚,王小軍和張保成就把兩只老母雞給燉上了,燉了半鍋雞肉,把雞毛和雞內臟都埋在了集體戶的房后。
第二天張保成他們剛吃完早飯,住在知青集體戶附近的劉大爺突然來到了集體戶,他給知青們送來了一碗咸菜和七個雞蛋,苦笑著說:“我家的兩只老母雞都被黃鼠狼拖走了,家里就攢下這七個雞蛋,正好你們一人一個。幸虧我家那只蘆花雞在屋里抱窩,要不連一只也別想剩下。”知青們聽了劉大爺的話,心里充滿了愧疚和不安。
過了二十天左右,劉大爺給知青們送來六只小雞仔,他告訴三名女知青:“你們心細,好好把這幾只雞仔子喂大了,母雞能下蛋,公雞就殺了燉肉吃。”
越是這樣,張保成他們越覺得對不起淳樸善良的劉大爺,他們也很想賠償劉大爺家的損失,并對劉大爺說聲對不起。可他們都覺得難為情,怕劉大爺萬一把這事說出去,他們的名譽就完蛋了。
王小軍認為劉大爺不知道是誰偷了他家的雞,才說是被黃鼠狼拖走了,他不同意去給劉大爺賠禮道歉。就這樣,知青們也都心存僥幸,打算得過且過。
到了1973年春天,廠礦企業開始優先在插隊知青中招工招干,張保成他們男生發揚了風格,三名女知青都招工后,他們男知青才論資排輩或抓鬮定去留。到了1977夏天,在五家屯大隊插隊落戶的北京知青基本都招工進城了,張保成因為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兩次招干他都沒能通過政審。
1977年秋后,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了五家屯,中斷了十余年的高考終于恢復了!這個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知青們心中激起了千層浪。張保成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機會,他決定全力以赴,備戰高考。
白天,他依然和大家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他就點上煤油燈,在昏黃的燈光下復習功課,直到雞叫頭遍他才和衣躺下。
考試的日子越來越近,張保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他擔心自己考不上,辜負了大家的期望,也擔心別人會笑話他。為了給張保成增加營養,劉大爺殺了他家一只老母雞,讓劉大娘燉了雞湯,還勸他不能天天熬夜,可不能把身體熬壞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保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林學院,當年全公社就他一人考上了大學,鄉親們都來向他表示祝賀。
離開五家屯的前一天,張保成把他用不著的生活用品都分給了鄉親們,把他剩余的口糧和那只半大的黑白花豬都送給了劉大爺家,他想彌補當年偷雞給劉大爺家造成的損失和傷害,也權當是報答劉大爺對他們的關愛和幫助。劉大爺要給張保成錢,張保成堅決不要,他哽咽著說:“劉大爺,你和大娘對我們知青最好,自己舍不得吃雞蛋,反倒送給我們吃,我們卻做了對不起你家的事情……”
劉大爺笑著說:“你們可不光是偷吃了我家那兩只下蛋的老母雞,那個王小軍沒少偷我家的雞蛋和菜園子。不過,年輕人嘴饞不算毛病,這事也不算個事,就不要再說了……”
聽了劉大爺的話,張保成淚流滿面,心里既愧疚又感動,他還以為劉大爺不知道是他們偷了他家的雞呢,原來他早就知道了,只是沒跟任何人說過這事,替他們守住了這個秘密。
離開五家屯那天,鄉親們都來為張保成送行。劉大爺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到了學校要好好學習,照顧好自己,有空常回來看看。”張保成一一和鄉親們告別,看著熟悉的村莊和田野,心中充滿了不舍和留戀。
圖片來源網絡
坐在回京的列車上,望著窗外,張保成思緒萬千。在五家屯插隊落戶生活了的這些年,有汗水,有淚水,有歡笑,也有愧疚和感動,這些經歷都將成為他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他知道,無論未來走到哪里,五家屯都將是他永遠的牽掛。特別是淳樸善良的劉大爺和劉大娘,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張老師真情講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