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吉彩金銀銅器廠位于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是一家從工匠互助組發展而來的手工業企業。2011年,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廠長拉巴瓊達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如今,他帶領18個匠人和學徒把廠子做得紅紅火火,2024年平均每個工人每月收入達到7000多元,靠非遺手藝實現了共同富裕。
“扎西吉彩從最早的扎什倫布寺的專用作坊,發展到為普通群眾加工生活用品,我們一直在尋求更大的市場。現在我們還在研發制作旅游紀念品,為游客提供可以從西藏帶回家的禮物。”拉巴瓊達說。
3月6日,拉巴瓊達在檢查鑲銀木碗成品。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討論銀器的造型。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鏨刻銀器。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給銀器塑形。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給銀器塑形。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鏨刻銀器。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討論銀器的造型。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拉巴瓊達在展示所獲榮譽。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3月6日,扎西吉彩的手工匠人在給銀器塑形。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地理人文科普延伸閱讀
地理視野下的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
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上,日喀則市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以其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藏族金屬工藝的一顆璀璨明珠。本文將從地理視野出發,探討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起源、發展及其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
地理背景與技藝起源
日喀則市位于西藏自治區西南部,青藏高原西南部,南靠喜馬拉雅山脈,北倚岡底斯山脈,東連拉薩市,西接阿里地區。這樣的地理位置不僅賦予了日喀則壯麗的自然風光,也為其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七世班禪丹白尼瑪時期,他網羅工匠,在魯定(現日喀則南邊)設立加工工場,專門制作寺廟用品。自此,扎西吉彩便成為了西藏金銀匠人聚集、產品質量上乘的典范。
技藝發展與地理環境的融合
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發展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日喀則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金銀銅器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時,高原地區寒冷干燥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金屬的加工和保存。此外,藏族人民對金銀銅器的喜愛和需求也推動了技藝的不斷傳承和創新。
在技藝的傳承過程中,扎西吉彩的匠人們始終堅守著傳統工藝,不斷精益求精。他們選用紫銅、黃銅、白銅等具有良好延展性和可塑性的材料,通過雕刻和敲打等手工技藝,將一塊塊粗糙的金屬打造成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這些工藝品不僅體現了匠人們的精湛技藝,更承載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蘊。
技藝特色與地理文化的體現
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特色在于其獨特的圖案設計和精湛的手工技藝。匠人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審美觀念,在金銀銅器上雕刻出各種吉祥圖案,如龍鳳、虎獅、祥云等,寓意著吉祥、幸福和美好。這些圖案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充滿了濃厚的藏族風情和文化內涵。
此外,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產品種類繁多,涵蓋了裝飾品、生活用品等多個領域。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也成為了他們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精致的鐲子、璀璨的戒指,還是典雅的項鏈、實用的酒壺、酒碗,都展現了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的獨特魅力和地理文化的深厚底蘊。
扎西吉彩金銀鍛銅技藝作為藏族金屬工藝的代表之一,不僅體現了藏族人民高超的手工技藝和獨特的審美觀念,也彰顯了地理環境對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影響。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加強對這一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我們也應該從地理視野出發,深入挖掘和挖掘民族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為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程家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