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外星人未必需要長得跟人一樣。
我們熟悉的外星人形象大都來自科幻電影,但是天體生物學家越來越相信,如果宇宙中存在生命,它們很可能不是“人”的模樣,甚至可能完全顛覆我們對生命的定義。
我們對生命的理解源于地球,人類、動物、植物乃至微生物,都以碳基化學為基礎,依賴水作為溶劑,呼吸氧氣或二氧化碳,遵循DNA或RNA的遺傳規則。
這種“地球中心主義”塑造了我們對外星生命的期待:兩只眼睛、四肢、會思考的大腦,然而地球生命只是宇宙無數可能性中的一種樣本。外星生命可能完全跳出這個框架。
因為生命的核心是適應環境,地球的溫和氣候、液態水和氧氣決定了我們的生物化學,但宇宙中的行星條件千差萬別,從熾熱的金星到冰冷的土衛六,外星生命可能在極端環境中進化出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地球生命依賴碳元素,是因為碳能形成復雜的分子鏈,但在外星世界,其他元素可能取代碳的主導地位,例如硅基生命。
在元素周期表上,硅與碳同屬第四族,都能形成類似的長鏈分子,在高溫環境或缺水條件下,硅基生命可能比碳基更穩定,它們的身體由硅氧聚合物構成,外表像流動的晶體,能在400℃的巖漿湖中游動,它們沒有血液,而是通過熱能驅動化學反應,感知世界的方式可能是紅外線而非可見光。
更進一步來看,外星生命甚至可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物”,地球生命的標志是有機體、繁殖和進化,但宇宙中的生命或許完全不同。
比如外星文明發展出高級人工智能后,它們可能放棄生物身體,轉為機械形態,它們不需要食物,而是從恒星或地熱中汲取能量,更極端一點,生命還可能以純信息形式存在,如果外星文明將意識上傳到量子網絡,它們可能成為漂浮在宇宙中的“數據實體”,這種生命沒有形體,卻能在億萬年尺度上思考和演化。
目前太陽系里除了地球,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還有金星和土衛六,2020年,科學家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磷化氫,暗示可能存在微生物,它們或許是漂浮在硫酸云中的微小氣囊,利用紫外線或化學能生存,像地球上的浮游植物,卻能在酸性環境中茁壯成長。
土衛六有甲烷湖和-179℃的低溫,這里的生命可能以甲烷為溶劑,身體像柔軟的塑料,緩慢移動,靠分解有機物獲取能量,它們或許沒有眼睛,而是用化學感受器“嗅”出世界。
卡爾·薩根曾經說過,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可能比我們能想象的還要多,現在所有的尋找外星文明的計劃,都是在假定外星人使用無線電的情況下進行的,但如果它們以光子流或中微子通信,我們的設備就完全察覺不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