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周末雙休這件事兒,你若問「 DeepSeek 」,它會告訴你這是真的。
還真有人問了,問過之后,自卑不已:我咋就不知道呢?
猛不丁一想,還真是幾乎一夜之間,全國不少省份「春水流」般推行高一、高二雙休制,引起教育史上「現象級」的熱議,一邊是曝出有教育局動用無人機監管學校是否周末補課,一邊卻不假思索地戲稱這是教培機構的「餿主意」。甚至有家長「直抒胸臆」:這是要放開教培嗎?
我一直就納悶兒,教培機構究竟「臭」到什么程度,幾乎讓全社會都「咬牙切齒 」。大概率是,教培已是「荒山野鬼」,即便會「活」過來,也定「諸葛罵王朗」般罵死回去。
從「雙減」到「雙休」,很多人更習慣地稱它為「新時代的教育革命」,尤其是「雙休」已經納入教育強國 2035 戰略,并聲稱中國教育已經邁入「系統性改革新階段」。就像過去我們的教育經歷的「八次課改」一樣,領導是新的,文件是新的,理念是新的,盡管最終卻是「訴求與陣痛」交加。
人們往往容易對「初衷」這玩意兒動真情,即便最后無奈地「連根拔起」,但也會對「枝葉繁茂」的初衷死心塌地。我們允許一些想象或者說擁護那些「初衷」:「雙減」卸掉了孩子們身上重重的「殼」,「雙休」是要還給孩子們「遲來的青春」。本是「雙喜臨門」卻被媽媽們演變成「苦大仇深」,讓人不難想象卷這座「熊熊火山」又遇到來勢洶洶的「芭蕉扇」,畫面是何等的「悲壯慘烈」!
40%的家長連同那座老白干城市的校負責人正上演著「黃河在咆哮」:「雙休日」可能變成「狂歡日」!如此搞,如何創造高考神話?!
「千古一報」張雪峰摳著鼻眼撓著癢癢巧妙地暗示:雙休后,關鍵是有些家長卷的東西你看不到。
這大概是教育史上最「熱鬧」的季節,盡管仍寒氣逼人,但不缺乏「擁擠和喧囂」。
也難怪有焦慮和憤怒,「雙減」跨過小初直達高中,政策尺度大到讓家長眩暈,有網友稱:有點兒「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趕腳」。
但話說回來,高中周末雙休的「初衷」是善良和科學的,58%的焦慮癥檢出率,超40%的抑郁癥篩查率,健康危機倒逼教育回歸本質?也不能說這種猜測沒有可能。每年那么多孩子涌進精衛醫院排隊,甚至到了「一號難求,就靠黃牛」的程度。
現如今,人人反對「優績主義」,但人人都不自覺地向「優績主義」靠攏。最拼命的顯然是高中生。高考近在咫尺,就算他們不拼,外界也在逼他們拼。
往深層追溯,學業壓力是家庭壓力的「轉嫁」。
而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擺爛的家長,在玩命地「卷」孩子。
這樣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或許擅長解數學題,卻解不開「為何活著」的困惑。
天下,沒有一個父母會接受自己的娃通過以年為單位的休學來和內心的情緒做長期甚至一生的斗爭。當孩子說出「你掐死我吧」的時候,也許那些卷得跟「壺口瀑布」一樣的媽媽們才會意識到:原來浪費時間發呆、做夢、觀察一朵花也很有趣。
我們還是相信「初衷」這玩意兒,因為「初衷」都簡單的平靜的像鄉下的水田。比如,「初衷」是想培養出更多的「DeepSeek之父」,讓娃們一夜之間「鴻蒙式」逆襲干掉硅谷的精英們,用技術暴力撕碎硅谷神話!
這會兒,上海灘那邊給了一組驚人數據:75%的科創成果誕生于周末自主探索時間。
看來,「周末」是誕生「天才」的黃金時段,而那么多的「周末天才」恰恰都被「惡補」徹底給毀了,要不然「梁文峰」就是您家的天才兒子了。
彭凱平教授最近說,拼時間拼刷題的教育模式,「科學證明沒用,生活證明浪費,效果證明消極」。我有些「不懷好意」地加了一句,「未來證明糟糕」。
教育風向標急轉彎,社會語境下的「小鎮做題家」已經成為了一個貶義詞。他們的確是同齡學子中的佼佼者,但在現實社會中「做題家們」支棱不起來了。
是AI倒逼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或者說是全球AI創新迎來「中國時刻」倒逼中國教育進行「周末培養」探索?我想,「初衷」永遠是我們遠遠地看到光亮的地方,我們哪怕暫且只靠想象,至少它是我們最想抵達的地方。
又有人耐不住寂寞大膽猜測了,「高中雙休令,敲響傳統教育喪鐘」!
他還特別狠狠地寫上了一筆:國家朝著教育內卷狠狠地開了第一槍!
寫教育時評,不得不迫切地用「喪鐘」和「槍」這些壓抑的字眼來表達內心的沖突和掙扎,想必在寫之前一定是恨得咬牙切齒,是否借著酒精在寫,「DeepSeek」也許會知道。
有不少網友問,「雙休制如何篩選和選拔未來棟梁」?
「DeepSeek」秒回答:「‘思維不好、創造力不足、不會學習、學習效率不高’的孩子將被淘汰。」
對于高考群體來說,周末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許是「神秘」和「隱形的」。
那么,我就想,人工智能時代,國家大概需要的不是「做題機器」,而是具備創新力、抗壓力的復合型人才,今后會出臺新的政策通過重構篩選機制,比如:自律者勝出,數據顯示,自律學生雙休日用于深度學習的時間是普通學生的3倍;實踐力為王,山東推行「周末社會實踐學分制」,參與課題調研可抵扣高考綜評分數;抗壓測試場,雙休制暴露「偽學霸」,依賴填鴨教學的學生成績波動達 15%,而自主學習者穩定性超 90%。
本來好好的那么簡單的高中「雙休」,這樣一通「天馬行空」的解讀,頂層設計者倘若看到了,會不會覺得我比「 DeepSeek」分析得還有深度呢?
說實話,除了認定了「初衷」的美好之外,我還是擔心「隱形內卷升級」的問題,畢竟像張雪峰說的,「關鍵是有些家長卷的東西你看不到」。
如果「高端私教」暗流涌動,「雙休」的初衷便會「名存實亡」,甚至導致更大的「教育不公平」,教育畢竟不是頻繁創造「初衷」的地方,一個理念或模式像生蛋一樣暖暖地推出來,直接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
《中國青年報》記者狄多華曾在教育通訊《「高考狀元鄉」:兩千鄉里娃往高處走》中寫道:「只要還有體腦分工,高考的分層作用就不會消失。」
高考越來越像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方式」,而格格不入的「雙休」似乎又加重了這種方式的「焦慮」。
其實,「雙休」是教育轉型的契機,而非選拔的障礙。
我說這句話后,也許有家長會怒懟我是「惡毒的鍵盤俠」!
我也承認,「雙休制」本身不直接選拔人才,但它核心的價值在于迫使教育系統從「時間競爭」轉向「質量競爭」。真正的未來棟梁選拔,需依托更靈活的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在自由時間中的創造性產出,而非簡單衡量其知識記憶量。只有這樣,教育才能從「內卷式消耗」轉向「創新力培育」,真正實現人才選拔與社會需求的「同頻共振」。
因為高中「雙休」,有它美好的「初衷」,也有娃們十年后露出的第一抹「燦爛」。
我們不妨心平氣和下來,靜靜觀望。
投稿啟事
2018 年,多鯨資本創立。同年,作為多鯨資本旗下教育行業垂直內容平臺,「多鯨」誕生。三年來,多鯨作為教育行業觀察者、記錄者、建議者、同行者,專注資本視角下的教育產業研究,創作了數十份報告和多篇深度文章。
如今,現代教育的格局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民辦教育公益時代之下,教育供給側改革之中,我們期待傾聽更多行業一線從業者真正的聲音,我們誠邀更多教育行業的同仁以不同視角記錄對教育的觀察發現,向多鯨的讀者們分享您的所思所感、經歷故事。
投稿要求
投稿類型包含但不限于行業觀察、賽道分析、商業模式分析、政策解讀、從業故事等。
文章需原創,不得抄襲或洗稿。
不得侵犯網絡版權、知識產權或他人權益。
不接受硬廣、軟廣、通稿或活動分享稿。
投稿方式
請添加(ID:sun_ny_qin99er)微信好友,發送投稿文章。
投稿文章將在兩個工作日內反饋是否采用。
投稿需為獨家投稿,稿件一經采用,即默認多鯨以「原創」標識首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