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浩浩九州,有這樣一群看似渺小的個體,他們默默耕耘在各自的行業里,或是以斧鋸為筆,在木間勾勒詩意 ;或是在高嶺土的細膩與火焰的熾熱中,探尋泥與火的交融之美 ;或是在揉、搓、捏、掀間,塑造出世間萬象 ;抑或是以光為墨,以科技為紙,在虛實之間繪制出夢幻的未來圖景……
他們于喧囂塵世中,保持內心的寧靜,以匠心為筆,在時光的畫卷上細細描繪,用日復一日的堅守與創新,詮釋著自己對大國工匠的理解。
01
畫了畫了 Stone:
任何事做到細致 , 就是藝術
畫了畫了Stone(以下簡稱為Stone)被稱為全網最“刑”的博主,其手繪舊版美鈔相似度約70%,新版美鈔相似度達95%以上。因為手繪作品太過逼真,引發過多地警方的關注與調侃,甚至曾有警察上門了解情況。
這些年來,Stone在質疑和非議中一步步前行。他不僅精準刻畫出鈔票上幾乎無法分辨的細節與質感,更用畫筆描繪出一個普通人對熱愛與自我價值的倔強堅持與不懈追求。
Stone小時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年幼的他在沈陽鄉下由奶奶照看。周圍的孩子年紀都比他大,沒人愿意帶他玩,所以他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填補孤獨的方式。
家中冬天糊窗用的貼紙,成了他最初的畫布,鞋帶串起來的紙片成了他的繪本。他臨摹春聯上的龍鳳、福字中的牡丹,一筆又一筆地畫出他對世界最原始的想象。
小學三年級,Stone被父母接到城市,面對城里孩子的優越條件,他受到了一些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冷落。這一次,畫畫又“拉”了他一把。他當上了班里的宣傳委員,黑板上滿是他的作品,畫畫讓他在新的環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然而,初中后所遭受到的校園霸凌和青春期的叛逆讓Stone的文化課成績一落千丈。輟學后,Stone跟隨父親在工地上做些零碎的活兒,搬材料、跑腿、撿廢鐵,日子過得漫無目的。直到有一天,工地里有一位美院老師正在畫效果圖,他蹲在一旁看得癡迷,心想,“這也畫得太好了”。父親看出了他的興趣,問他,“想回學校嗎”,他嘴硬,說“不去”。父親繼續問,“如果能回學校學畫畫呢?”
這一次,他沒有拒絕。
后來,他順利從美術學校考進了一所大學的環境藝術設計系,并進入當地的一所設計院實習。可是在轉正之時,單位面臨改制,崗位縮減,他只能無奈地離開,開始做各種兼職來維持生計,“發傳單、做促銷、在KTV打雜……什么都干過。”直到偶然的一次機會,他聽說航空公司在招空乘,便跟著同學一起去面試。“那會兒我就想,先去試試,試不上我再回沈陽。”經過一年的培訓,他順利通過,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并且一飛就是4年。直到疫情來襲,航班驟減,Stone被迫長時間居家隔離。無所事事的日子里,他決定把自己平日里畫畫的過程拍成視頻,分享出去。雖然視頻的數據并不理想,但賬號也在Stone的堅持下慢慢積累了一兩萬粉絲。
有一天,他偶然在閑魚上刷到有人在美元上畫畫,一張畫著海綿寶寶或派大星的美金竟然能賣到三四百塊錢。Stone心里想 :“這也行?”于是他找來一張美元,把涂鴉的創作過程發到網上,沒想到這條視頻竟然意外地獲得了很高的流量。
起初只是想通過賣二創紙幣賺點零花錢,但隨著關注度不斷攀升,他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把這件事做得更好。從最初的美元涂鴉,到后來對各國紙幣的精細臨摹,Stone逐漸將創作從簡單的趣味二創,轉向了對紙幣藝術的極致追求。他反復研究紙幣上的細節與防偽紋理,甚至把富蘭克林的頭像畫了兩百多遍,只為精確還原每一道線條、每一個陰影。Stone說:“很多人都問我有沒有畫美金的教程,我想說,這件事只有多練。”
但很多時候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盡管粉絲數量逐漸增長,Stone的收入卻是零。“那時候真是沒錢了,連盒飯都吃不起,差點去送外賣”。就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一個營銷號跑來說想要剪輯發布一個有關他的視頻,Stone起初并不在意,甚至自嘲說,“我這號都沒流量了,你還剪什么?”結果沒想到,營銷號剪輯的視頻突然爆火,來了一大批營銷號的轉發和跟進,導致短短一個星期內,Stone的粉絲數從20萬暴漲到100多萬 , 速度快得讓他都有些措手不及。
流量帶來了商務,2023年年初,Stone接到了第一筆商單,廣告費4000塊錢。Stone記得,當時拿到錢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了一大桶炸雞,“饞太久了,就想獎勵下自己。”但和喜悅交織在一起的,是流量帶來的嘲諷和質疑。當時一家報社對Stone進行了采訪。他滿懷期待地等待報道的發布,可第二天,當他翻開報道時,映入眼簾的卻是滿頁的諷刺。
“這種人怎么還能上采訪?”
“美院門口隨便抓個人都比他畫得好。”
看著這些評論,Stone的心一下沉到了谷底。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可,Stone萌生了加入美術協會的想法,他想著,“如果能得到官方認可,負面評價能少一點兒”。可現實再次給了他沉重一擊。他多次嘗試融入這些圈子,結果迎來的卻是更冷漠的反饋。“你畫的這些,根本上不了臺面”,“你的作品算不上藝術,不倫不類”。
一次次的冷眼和拒絕讓Stone心灰意冷。失望之后,Stone想:“藝術是不能被定義的,如果被定義它就不是藝術。既然進不了他們的圈子,那我就做自己的圈子。”他收起對外界認可的渴望,開始瘋狂臨摹世界各國的紙幣——美金、日元、韓元、英鎊……他把廣告費全砸在設備和材料上,學雕刻、學凹版印刷,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
在把世界上的主流貨幣都臨摹過后,他開始著手創作自己的原創鈔券,希望能夠呈現出更具創意與內涵的藝術表達。他的第一個原創系列,便是以四大名著為靈感設計的一整套文化紙幣。為了創作出更有故事感和細節感的作品,Stone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把名著重新讀了一遍,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再融入到設計中。讓他欣慰的是,這次原創系列得到了粉絲們的喜愛和認可,“以前不畫美金就沒流量,不畫外幣也沒人看。現在大家能接受我融入一些創意在其中了。”在錢幣系列之外,Stone也一直在創作自己熱愛的傳統文化系列作品。他曾經傾注半年心血臨摹《清明上河圖》,畫到三米多時,他滿懷期待地發布了一個進度視頻,本以為能得到關注,結果卻撲了個空。“畫了半年,流量老次了,根本沒人看。”雖然受到打擊,Stone卻沒有停下手中的畫筆。他繼續臨摹那些流失海外的國寶:《女史箴圖》、云肩、嘉慶皇帝的龍袍……他用自己的方式,把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和被歷史塵封的故事重新帶回大眾視野。Stone不想刻意強調自己肩上的責任感,他覺得,粉絲越多,關注度越高,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應該更多,他說:“這就是一個互聯網博主應該做的事。”
做博主以來,Stone一直在高強度地學習和創作,一天都沒休息過。他希望用實實在在的努力和持續的成長去激勵和影響更多人。新的一年,Stone希望每一條視頻都能帶給大家像第一次刷到他作品時那樣的驚喜與新鮮感。他不斷打磨每一幅作品,也在這條路上,持續超越自己。
02
大嘎子 :
指間的全息宇宙
一段外國博主制作全息照片的視頻,給當時尚在上海某醫療公司做科研開發的大嘎子一方全新的宇宙。
全息攝影,是一種把物體的三維光場記錄在底片上面的一種照相方式。在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畢業的大嘎子,一直對具有時間維度的設計有著特別的偏好,而全息攝影的形態與呈現,無疑會帶給人超越空間的奇幻感。無論是全息攝影、劃痕全息、流麻全息,聽上去科技感十足的藝術形式背后,是無數個通宵一刀一刻的鉆研和雕琢。如今的大嘎子將自己全部的身心和經歷都投入在這門藝術中,“我覺得我所做的在靈魂范疇上應該算是一個匠人。”
Q&A :
N =《男人裝》 嘎 = 大嘎子
N:給我們簡單介紹下你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全息攝影這種藝術形式吧?
嘎:我應該是國內最開始在自媒體上做全息攝影作品的。全息攝影就是一種可以把物體的三維光場記錄在底片上面的一種方式,我做的這個全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全息,它記錄了三維物體的光場信息,可以看見一個立體的圖像。圍繞全息攝影,我進行了很多的擴展,比如流麻是我對全息攝影在不同媒介上結合的一個探索。
N:你是通過什么契機開始從事全息攝影的呢?
嘎:因為我之前從事科研相關的工作,平時要看一些前沿的資訊,有一次就看到一個外國人在家做全息照片,我感覺像是一塊琥珀或者化石,但實際上那只是一片很薄的介質,呈現的效果非常震撼,當時就很感興趣,差了很多資料但卻發現在網上買不到成品,就想著自己在家嘗試一下能不能做出來。
N:最初花了多長時間來學習、上手這門藝術?
嘎:做全息攝影需要在比較暗的環境里,可以理解為膠片沖洗時需要在暗房里那樣,所以最初我都是等太陽落山后在窗臺上制作,每天都要做到夜里兩三點,之前早上還要再爬起來上班,其實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這件事上。
N:一般會怎么確定自己要創作的題材?
嘎:放在社交媒體上的更多是以二次元題材為主,因為無論是流麻、全息攝,還是光柵卡,都是二次元題材很好的表達載體,我自己對二次元也比較感興趣。我也在想著去拓展一些表現的題材,但可能現階段自己的技術還沒有到特別好的階段,還在努力中。
N:您覺得二次元文化和全息攝影相結合可以碰撞出哪些可能性?
嘎:雖然我是一個90后,但在我接觸到的圈子以及成長環境中,喜歡二次元似乎并不是一件能夠被大眾認可的事情。但是在這個社交平臺興起的時代,你會發現這種喜愛是可以被認可、也是可以找到同類和回響的。像全息攝影,是一種有生命周期和時間概念的表現形式,和一些時間生命比較短暫的二次元題材結合起來,就會很有意思。
N:在技術水平達到一定要求之后,會想要嘗試怎樣的創作題材?
嘎:有很多。全息攝影有很多不同的材料,比如有一種全息攝影作品是從中間切兩半之后,左右兩邊顯示的圖像是不一樣的,我就在想能不能用這種材料制作一些可以體現兩個人之間關系的作品,或者把人性的一些不同的變化體現在里面,總之想探索一些不一樣的呈現。
N:您如何理解匠人精神?
嘎:匠人的精神我覺得是精湛于一項技藝或者藝術,他從工具、材料、理念上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挖掘,不斷地創作新的作品。可能我現在還沒有完全能達到“精湛”的水準,但是我的思想和追求是這個方向的,我覺得我從靈魂范疇上應該是一個匠人。
N:接下來對于自己的創作還有哪些目標想要完成?
嘎:首先是希望自己的技術可以更好地提升,可以完成那些想要創作的題材;其次作為一個視頻創作者吧,也希望自己能把視頻的質量再做提升,可以做一些和生活更加相關的作品,讓全息攝影和大家的距離更近。
03
貓木匠:
親手做,才覺得踏實
貓木匠從小便癡迷于國學與道家文化,特別向往道家所崇尚的那種隨心所欲、與自然合一的生活方式。兒時的理想在當下變為了現實。多年前,他辭去上海互聯網的工作跑到福建學做木工,如今他隱居在山林的木屋中,與貓為伴,過著簡樸卻不失豐盈的生活。在這里,生活的節奏完全由他自己決定:何時醒來、何時開始一天的工作、何時休息,全憑內心的感受。“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簡單、自由,被自己喜歡的事物包圍。”他說道。
01
第一次冒出想當木匠的念頭,是因為貓木匠買了一盞木頭做的臺燈,上面有一個十分突兀的塑料開關,他總是想把燈的開關改掉,于是一個聲音便在腦海里反復出現,“如果我是一個木匠就好了。”彼時的他正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行業勢頭和職業前景都十分可觀,但心里一旦長了草,當下所做的工作就顯得無趣起來。于是,他離開了公司,離開了上海。
他先是回了趟沈陽老家,然后一路南下,北京、河北、河南、甘肅、西藏、福建仙游……一路上尋訪古老的木工匠人,結果總是悻悻而歸——要么機械化的生產取代了手工技藝,要么工藝與他的審美相去甚遠。直到爺爺告訴他,他們那個年代每個村子里都必有一位老木匠,所有的木工活兒都由他一人包攬。受到啟發,貓木匠決定往更小的地方走,最終來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02
泉州的古建筑修復市場依然繁榮,這里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木匠技藝。經過多次探訪,貓木匠終于聯系到一位修廟的木工師傅,并向其表達了拜師意愿,但卻被對方回絕。“因為之前他收的徒弟都是學一半就跑了,我又不是本地人,他更不愿意收我”。在“四顧茅廬”后,師父終于應允他過年后來家里做工。
真正成為學徒,意味著要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貓木匠對此是有準備的,入門晚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形容自己那時“如饑似渴”,總想把每件事做到最好。磨刀,是師父交給貓木匠的第一項任務。看似簡單,卻是對學徒耐力與心性的真正考驗。一把刀是否鋒利,不在外觀,而在下刀的瞬間。磨得不利,木屑粗糙、紋理凌亂;磨得鋒利,刀鋒劃過木料,才能像水面般光滑如鏡。最開始的幾個月,他磨出的刀,師父連碰都不碰。終于在半年后,師父接過了他遞來的刀子,說了句,“可以用了”。簡單的四個字,是對他半年來默默堅持與努力的認可。
后來,貓木匠開始跟著師父參與建廟工作。從最基礎的雕花邊,到復雜的畫板雕刻,難度一級一級地上升。等到整座廟宇完工,他感嘆,有種“十年寒窗終不負”的感覺。自己曾雕刻的花瓣點綴著梁柱,打磨過的榫頭緊密嵌合在斗拱之中,自己的付出和其他數十位匠人們的心血一起深深嵌入在廟宇的磚瓦梁柱之間。
跟隨雕刻師父兩年后,貓木匠在師父的引薦下逐漸接觸到更多工匠,先后拜師學習了木工、上漆以及紅木家具制作。師父們的教學方式沿襲著傳統的手藝傳承——沒有詳細的講解和手把手的指導,更多是“看”和“練”。貓木匠回憶,師父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不行”。至于哪里不對、怎么改,完全要靠自己反復琢磨、不斷修正,“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一萬次都不行那就練一百萬次,練到已經有肌肉記憶了,那就是我們常說的功夫。”正是在這樣高強度的練習中,貓木匠漸漸被磨礪成了一名真正的匠人。
03
出師之后,貓木匠在泉州的鄉下租了一間木屋,偶爾跟著師父接些小活兒,更多的時間就一個人宅在家里專心鉆研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小玩意兒,用最原始的方式,與木頭、工具和自己對話。
有時候,他會把給小貓勿一做玩具的過程用視頻記錄下來,然后發到網上。2022年冬奧會期間,貓木匠用木頭精心制作了一個冰墩墩,按照往常一樣拍攝剪輯發布到視頻平臺,沒想到那條視頻竟然一夜之間收獲了幾萬的播放量和點贊。看著不斷增長的點贊數和評論區里涌來的熱情反饋,貓木匠有些驚訝,也有些欣喜。他意識到,如果用心制作視頻,或許網絡是一個讓更多人了解傳統工藝、感受匠心的途徑。
和初學木工一樣,做視頻也都是要從零學起。拍攝、打光、剪輯、配樂,他像雕刻木頭一樣,一點點打磨著自己的視頻。視頻質量越來越高,粉絲數也在逐步增長,但貓木匠越來越覺得不滿足,“每個視頻只能展示我技能的一小部分,總覺得不過癮,總有點遺憾。”他一直在蓄力,在視頻中悄悄嘗試和融入一些古法木工技藝,為了那個藏在心中已久的宏大計劃。
04
在所有人都在拼流量、拼速度、追逐熱點的時代,貓木匠反其道而行之。從2023年10月起,他徹底停更,整整一年沒有發布任何視頻。他悄無聲息地從公眾視野中消失,潛心投入到創作中,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直到2024年9月,他帶著長達40分鐘的視頻,“傳世系列”的第一集——越王勾踐劍及劍鞘,“殺”了回來。
在多年前看紀錄片時,貓木匠便被越王勾踐劍劍鞘的故事吸引。人們常震驚于越王勾踐劍的精美,卻鮮有人知道這把劍能保存至今,還得益于一把黑漆劍鞘的保護。只不過,這把劍鞘在出土時因技術條件有限,沒能得到妥善保存,如今只剩下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
所以,在策劃傳世系列的時候,他第一個想到了這把劍鞘,“劍是青銅器,不是我的專長。但做劍鞘,從古至今,都是木匠的活兒。”
但貓木匠不想簡單復刻那把劍鞘,他要做的,是在千年技藝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創造出一件屬于當下的傳世之作。他翻閱古籍,查閱了《天工開物》《考工記》《髹飾錄》等古代工藝文獻,精挑細選每一個環節中最頂尖的技法,并融入自己的理解。
出于這樣的理念,在制作劍鞘時,貓木匠選擇了最為繁復精細的27層生漆工藝,這是古代帝王御用器物才會采用的工藝標準。層層打磨、層層上漆,歷經14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極致精準。為了追求極致,他使用了少女發絲制成的漆刷,因為只有這種柔韌而細膩的材質,才能涂出光滑如鏡的漆面。
由于上漆的過程中,不能有任何一點兒瑕疵,所以貓木匠每天都要花費數小時仔細打掃工坊,以防貓毛或塵埃飄入漆面影響質感。每次拍攝時,他也毫不馬虎,反復調試鏡頭角度、光線和畫面細節。每天拍攝結束后,光是收拾工具和清洗刷子,就要耗費一個多小時。
貓木匠回憶,自己經常工作至深夜,甚至曾連續48小時不眠不休,卻從未覺得疲憊。因為對他來說,這種看似枯燥的重復,正是他最享受的過程。
“工不厭細”,這是古人的信條,更是貓木匠的執著堅守。最終,那把劍鞘靜靜地呈現在光下,漆黑如墨、光亮如鏡。
當40分鐘的傳世系列視頻終于完成,貓木匠卻無比忐忑,“大家都習慣看短視頻,5秒,10秒,40分鐘不知道有沒有人愛看。”結果視頻發布后,全網已經有2000萬播放量,觀眾紛紛留言 :“看哭了”“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貓木匠說,粉絲的鼓勵和支持,給予了他極大的自信。“我個人主頁上寫,我想做打動人心的作品,我想我做到了。”
而令貓木匠印象最為深刻的評價來自師父。師父看完作品,沉默良久,只說了一句 :“你做的這個東西,我做不了了。”貓木匠說,“我們古代有一句話叫作小者為工,大者為匠。如果只是機械地重復前人的工藝,沒有自己的思考和風格,那只能叫木工,而無法成為真正的木匠。”正所謂匠心獨運,這句簡短而沉甸甸的話,正是師父給予他最高的認可。
視頻中的另一條故事線,是貓木匠將自己學徒時期的經歷,比作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終成霸業;而兩千多年后,他以一位木匠的身份,步履堅定地走在傳承匠藝的道路上。所以貓木匠覺得,在未來的某一天,他也會把這份工藝和理解,傳遞給下一代,讓這門技藝繼續在時光中生長,歷久彌新。
04
藍潛:
用泥土捕捉自然生命的形態
藍潛形容自己像一座被鯊魚環繞的孤島,“鯊魚是我,孤島也是我”。從深海鯨魚的骨骼到山野中遺落的化石,每一個自然的遺跡都在她心中化作創作的靈感。藍潛的仿生陶瓷作品中蘊含著她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浸透著對地球環境被破壞的憤怒與悲傷。在她的掌心,泥土旋轉、延展,自然的脈動在其中凝結成永恒的形態。
01
藍潛的名字最近在熱搜上出現。2024年底,她以化石修復設計師的身份受邀到建德參與化石挖掘工作,意外在一塊不起眼的石頭里挖掘出來了極其稀有的、來自兩億多年前的旋齒鯊化石。藍潛記得,“當時在一塊大家認為已經挖采完畢的區域,只有我一個人還在敲敲打打那些無人在意的小菊石,在我也快要離開的時候注意到了一塊露出了一些小菊石皮殼的石頭,它被卡在兩塊大石頭的中間取不下來,但是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萬一里面有什么東西呢?我得敲開看看。’”一錘又一錘,直到那個螺旋形的牙齒輪廓出現,她想起從化石獵人朋友那里聽到的旋齒鯊傳說,血液瞬間沸騰。
藍潛從小就對自然充滿了好奇和熱愛。奶奶家門前的水杉林,從記事起就存在于那里。那些巨大的樹干像大地的臂膀,盤根錯節的根系是天然的游樂場。她會躺在林中的大石頭上,看陽光穿過葉隙,透亮她皮膚下的紅色血脈。
家人們也總是帶著她親近自然:奶奶領她上山拔藥草,爺爺帶她去小溪邊抓魚,媽媽會摘野果子給她嘗鮮,爸爸則經常陪她爬山。她還會和村里的孩子們一起上樹下水,摸螃蟹抓龍蝦,或者撿拾被雨水沖刷出來的礦石。回家后,她會把那些有趣的小收獲做成小盆栽或生態缸,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形式。
藍潛真正理解自然的力量,是在10歲那年。在父母曾禁止踏足的密林中,她看到一片雷光劈中對面的山崖,白光里那些灰色的巖石夾著飄搖的樹木火光向山下滾去,像是閃電開成了花。“這是年幼的我從未見過的景象,也是在那之后也再未見到過的神跡。”從那時起,她開始對自然心存敬畏,并更深地投入其中,探索它的美與不可預測性。
02
文字、攝影、畫筆,藍潛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自己所觀察到的自然形態,包括她結合實際去幻想的古生物或是像奇美拉一樣的怪獸。“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她說,“我喜歡那種控制運用著不同色彩與線條,調和、過渡、分割、排列、重組,最終將我腦海中分散的景象或是眼前的物體變成畫布上由我創造的具象事物。”
然而成年后的藍潛,一度在應試的繪畫集訓中迷失,彼時繪畫變成了一種機械的重復,“不停地畫、畫、畫,但是畫的都不是自己想畫的,而是考試需要的。”她的精神在巨大的壓力下崩潰,出現了嚴重的認知失調。畫板變成了鐐銬,她只想砸碎它。最終,她在填志愿時選擇了景德鎮陶瓷大學,渴望通過接觸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來拯救自己。
藍潛用“崩潰”來形容第一次接觸陶泥的感覺,“因為我討厭濕漉漉的東西沾到皮膚的感覺”。但漸漸的,她在拉胚中找到了新的樂趣。泥土的可塑性讓她找到了釋放內心的方式,而陶瓷燒制的不確定性,也讓她學會接納意外和失敗,“失敗于我而言不再是一個事件的結束和自我懲罰的開端,而是為了下一次的成功累計的經驗。”
藍潛的創作以“生命的形態”為主題,海洋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元素,而藍色則是她表達這一主題的常見色調。她將藍色稱之為“看得見的黑暗”,“從小我就對藍色有一種奇妙的歸屬感,經常夢見自己漂浮在深海,那種感覺讓我感到安心。”
她的作品最初源于對形體的模擬,逐漸將標本融入創作,賦予作品真實的觸感與生命力。
藍潛回憶道,“從第一次捧起一枚深海打撈起的鯨魚脊椎骨,到握住自己挖掘出的菊石化石,再到翻閱一本上世紀關于化石的老書,這些跨越時間的生命痕跡通過閱讀、觸摸,甚至氣味,像電流般充盈在我的四肢百骸。當我把菊石化石、鸚鵡螺和蝸牛殼并排放置,它們相似的精密構造讓我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標本不僅僅是漂亮的石頭。它們背后不是 ‘神’ 的創造,而是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公式,一種能夠塑造出這個世界萬物的規則。那一刻,我的腦海幾乎快要爆炸了。”于是她意識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或許并不是陶藝本身,而是生命力的捕捉與感知。泥土成為她表達這些感知的媒介,而每一件作品,都是她與自然的對話。在她的創作中,生命的形態被賦予某種神性,通過對稱的構圖與螺旋結構,呈現出一種宗教般的儀式感。正如她所說:“當我接收到的生命力滿溢時,創作便隨之而生。”
03
如今,藍潛的生活依舊深嵌在自然之中。景德鎮的春天和秋天很短暫,夏天和冬天比較漫長。天熱的季節她便去尋找真菌,樹蛙,和朋友去抓蝴蝶,看螢火蟲和流星,入冬后就去摘果子,錐栗、八月瓜、九月黃……
她的工作室位于景德鎮一座廢棄的軍工廠改造的藝術聚落里,由油罐廠改造而成,屋子被爬山虎包裹,屋前就是河流與森林。家中常有野生動物光顧——石龍子、雨蛙、角鸮,甚至偶爾闖進一條銀環蛇。“住在我院子里大樟樹上的鳳頭鷹好幾次試圖破窗進來抓我的鸚鵡,但是不得不承認它們毛茸茸的很可愛。”工作室有一個大大的落地窗,她喜歡躺在那里睡覺,“木質地板的氣味在暖爐的烘烤下散發出一種充滿安全感的氣味,每天聽著領角鸮的叫聲在黑暗中睡去。”她身邊的一切都令她著迷,并深深治愈著她。
藍潛常將地球比作一顆發霉的蘋果,承載著所有依賴它養分的生物,組成一個“大生命體”。她說 :“我們似乎總是把衰老看作是種令人恐懼的生命走向消失的過程,但實際上早有公式設定了每一個種類的細胞作為物質資料進入一個新循環的期限。”藍潛的作品,便是這種循環的呈現,她用泥土塑造生命的形態,用釉料的流動模擬自然的韻律,在每一件陶瓷中注入對生命與自然規律的深刻思考。正如藍潛所言,“個體消亡,生命不息,直到這顆蘋果的養分耗盡,消散在茫茫宇宙中”,她的作品也會成為時間流轉中的一部分,承載著生命的律動與循環,印刻在自然與藝術的交融之中。
編輯 = 耿磊 + 劉海倫
攝影 = 琉小淘
撰文 = 李佳琪 + 陳璐 + 耿磊
燈光 = 詩庚
助理 = 方晶晶
熱文回眸
是的,你們的男人裝又回來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義之舉......
有人問:為什么最近看不到男人裝推送了?
答:最近微信推送機制的更改,全亂了!
其實,我們真的更新了!
你得把我們加個“星標”,
就能確保看到我們的推送。
??方法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