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2898字,閱讀時長約9分鐘。
▲蘭考焦裕祿紀念館
蘭考地處河南省東北部,春秋時名為戶牖,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地處春秋時期諸侯國邊疆門戶的關鍵地理位置,后這里又經十余次易名,而蘭考這個名字其實非常新,始于1954年蘭封縣與考城縣合并,僅有70余年的歷史。“是黨的好干部、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同志讓蘭考這個年輕的縣名家喻戶曉,“焦裕祿精神”從蘭考傳遍全國,成為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核心體現。
而在為人民服務中,醫療工作永遠是民眾最需要、最關心的保障之一,對此必須處處為百姓著想,急患者所急。這也正是作為當地醫療核心依托的蘭考第一醫院(以下簡稱蘭考一院)所一直努力去做到的,更是“焦裕祿精神”的最好踐行。
作者 | 人物君
01
迎難而上
而要做好百姓的健康保障,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對于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療能力,以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真正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對此,蘭考第一醫院副院長兼腫瘤科主任董建國深有體會,董建國在腫瘤防治一線工作了近二十年,一手將蘭考一院的腫瘤學科帶了起來,為蘭考及周邊鄰近縣市的百姓構筑起了穩固的大病防護屏障。
回憶起90年代中期,自己剛加入蘭考一院的時候,那時候的董建國專修的是血液病治療。那時候一般的血液病治療還行,但在遇到白血病時經常是無能為力,那個年代基層醫院對于白血病的治療鮮有太好的方法,即使治好了一段時間,經常是過陣子又復發。無法為患者解決問題,就只能將他們轉去上級醫院。這對于當時年輕奮進、一心想有所作為的董建國打擊很大。
▲蘭考第一醫院副院長兼腫瘤科主任 董建國
董建國希望能改變這一境況,以專業人才填補這方面的空白,讓蘭考百姓遇到腫瘤等重癥時,不必再舟車勞頓去外地,在蘭考一院就可以享受的專業化的腫瘤診療服務,減輕當地患者的就醫負擔。
而這一期望當時在很多人看來并不現實,因為那時候的蘭考一院甚至連最基本的癌痛管理都做不好,更不要奢談治療了。可再難能比得上當年焦書記帶領大家戰內澇、風沙、鹽堿“三害”時的艱難嗎?迎難而上的“焦裕祿精神”早就已是刻進蘭考人民骨子里的符號,既然可以讓曾經的萬畝沙丘變成如今泡桐如海的綠洲。董建國同樣相信在這一精神的引領下,可以將蘭考的腫瘤診療水平從落后帶向發達。
董建國是行動派,樹立這一決心后,他首先從自身做起,將自己的治療領域由血液病進一步延伸至腫瘤治療。也是在那時候,蘭考一院決定將腫瘤學作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雙方的想法不謀而合,醫院給了董建國鼎立支持。
2005年,董建國被派去廣東,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進行腫瘤診療的系統性學習。學習歸來后,2008年蘭考一院腫瘤科正式成立,作為當時醫院很少接受過腫瘤學專業培訓的醫生,董建國很自然地就接下了科室主任的重擔,此后的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蘭考地區腫瘤的防治工作中,帶領蘭考一院腫瘤科團隊一步步成長起來。
02
觀念轉變
蘭考所在的豫東地區,很多人喜歡吃燙的或腌制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習慣導致了當地食管癌相對高發。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腫瘤科成立后,董建國即帶領科室團隊深入到企事業單位以及社區、鄉鎮等,進行腫瘤防治的科普宣教,號召大家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戒煙限酒,通過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的建立,降低腫瘤發生的風險。
在董建國看來,相比于大醫院更側重于疾病的治療環節,縣域基層醫院作為百姓身邊的健康守門人,夯實疾病防御的“健康堤壩”在某種程度上更符合基層醫生的角色定位。一如“焦裕祿精神”所倡導的,走進群眾中去,給基層百姓帶去他們聽得懂、做得到的健康科普,幫助他們從思想觀念上實現真正的轉變,建立起科學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讓腫瘤等重大疾病遠離大家,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被守護、被關愛的健康獲得感。
除了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腫瘤早篩早診早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一點也是在腫瘤科普宣教中需要重點向大眾普及的,尤其是對于有腫瘤家族遺傳史等的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更是至關重要。主動出擊,將疾病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家庭”,如今很多腫瘤在早期發現后都能有很大可能治愈,而如果發現晚了,則很多治療機會就錯過了。晚期腫瘤無論是在治療效果還是花費上,都與早癌的治療相去甚遠。當百姓看到通過腫瘤篩查,一個個發生在他們身邊的被挽救的真實案例,這時候很多基層群眾對于腫瘤早篩也從開始時的不屑于顧,到現在積極主動要求參與進來。
無論是國家重點推進的乳腺癌與宮頸癌的“兩癌篩查”,還是對于其他腫瘤高危人群的重點關注,蘭考一院腫瘤科將這些工作都努力做到極致。比如,對于結直腸癌患者,會積極動員他們的家屬、親戚,在達到一定年齡后,一定要定期做下胃腸鏡的檢查。如今發達的消化內鏡技術,不僅將以往做胃腸鏡時的痛苦大為降低,而且在內鏡下可以輕松實現將腸道息肉、早期腫瘤等的直接切除,簡單快速地將腫瘤風險在早期排除。
03
一心為民
規范診療是董建國對科室團隊始終強調的一個理念,要做到這一點,不斷提升自身的臨床診療知識與技能是核心。董建國要求團隊,必須時刻保持對最新的腫瘤臨床診療指南、專家共識的深入學習,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會議,加強與同行間的交流。由此,實現對腫瘤專業前沿知識與技能的緊隨,這是實現與上級醫院診療同質化的基礎。
“太嚴”、“特嚴”,這是科室很多人對于董建國的評價。在診療規范性上,董建國要求大家一定要向大醫院看齊,每一個細節都必須做到科學嚴謹,在這方面是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這既是對患者生命的負責,也是一家醫院能生存發展下去的關鍵基礎。
試想當某些患者在被診斷出腫瘤后再去上級醫院問詢,發現專家給出的診治方案與蘭考一院如出一轍,這時候他們對蘭考一院的信任度自然會大幅上升,考慮到外地就醫的高額成本以及諸多不便,當治療手段趨同時,很多患者是愿意再回到本地治療的。當然,如果基層醫院自身實力不行,給出的治療方案與大醫院相比大相徑庭,患者自然就不會回來。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環或惡性循環,關鍵就在于自身的基本功是否扎實。
得益于很多大醫院與蘭考一院間的結對幫扶,如今患者在蘭考本地治療,同樣可以享受到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大專家的服務,無論是通過遠程會診與大醫院專家之間就病例的深入討論,還是直接請專家過來指導,這樣的交流如今在蘭考一院都很頻繁。
地處開封、商丘、菏澤三角形地帶的中心區位的蘭考,多條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構筑起了極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加上蘭考作為“焦裕祿精神”發源地的感召力,很多省市級專家愿意到蘭考一院義診、查房或授課等,這為醫院帶來了很多學術前沿的新理念、新思路,極大程度上促進了蘭考一院診療水平的提升,成為其縮短與省市級醫院差距,實現與上級醫院同質化的規范化治療的重要依托。
“能為老百姓解決問題,減輕他們的病痛,改善他們的健康,這是最重要的。”
作為土生土長的蘭考人,董建國和他的團隊血液里流淌著的都是一心為民的溫度,看著腫瘤患者眼神中對于生命延續的渴望,他們唯有竭盡全力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療,這是基于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的強烈榮譽感。
責編 | 王 嘉
校對 | 李 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