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東城家長佛得氣定神閑,特別得老北京?
也難怪,東城的普高率全市領先,近視率全市倒數,有優質均衡的硬核教育撐腰,整體成績也排在前面。最新消息還說,東城今年會通過改擴建等方式,新增中學學位4700個。
作為北京的“教育高地”,東城的“好”,好得很全面,很扎實,也很低調——這種低調,甚至可能會讓家長在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工具呼嘯而來的時候,忽略了東城的動作。
當擁有“超能力”的AI可以敲代碼、寫文案、播新聞、開藥方,甚至連公務員的飯碗都敢搶的時候,許多家長最擔心的問題來了——
今天的孩子在學校究竟怎么學,才能在AI時代不被淘汰,找到“鐵飯碗”似的好工作?
東城用行動回答,AI時代沒有絕對的扛打職業,有的只是不容易被AI取代的能力。
其實,東城一直在悶頭做大事。東城的AI底氣,藏在兩個“國家級”里。
據了解,東城既是首批國家級智慧教育示范區,也是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教育)。在北京103所智慧校園示范校里,東城有10所中小學校上榜。
就在前幾天,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帶領人工智能教育與應用調研組直奔東城老牌重點校匯文中學,深入調研該校在人工智能教育與應用領域的創新實踐與成果。
當人機協作成為新常態,作為北京市智慧校園示范校,匯文中學認為真正的“鐵飯碗”,是讓孩子成為AI的駕馭者,用AI加持自己的核心能力,成為一個AI之上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全北京還只有十所市重點學校的時候,匯文就是其中之一。現在,這所1871年建校的百年學府,把厚重的教育積淀延伸進了前沿的“AI+教育”領域,讓孩子們在AI的巨浪里,撲騰出鮮活且雄渾的生命力。
當匯文中學提出“學校不唯分數論,專注于培養孩子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這一刻,東城的“佛系”具象化了。
AI教育搭配什么才是“王炸”?
抓住AI的“腦洞”和“漏洞”!
看了匯文中學的跨學科實驗課,才明白什么叫做降維打擊。
物理老師丁新美、信息老師莊美琪將物理實驗課與信息技術課巧妙融合,用可視化的形式幫助學生突破物理學科的重難點。
講授平拋運動方程式時,老師不再一股腦地輸出物理公式,而是分了四步走——
1
用傳統方式拋小球,讓學生觀察運動軌跡。
2
使用傳感器類實驗儀器,借助AI算法完成實驗。老師搬出了科技與狠活兒,用Python編了個程序,當小球被拋出的時候,攝像頭會動態捕捉它的運動軌跡,并在電腦上生成完整的拋物線。
3
人機對比找差異,用AI大模型進行誤差分析,引導學生自主推導出公式。
4
給AI挑錯,讓學生真實體驗如何利用大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丁新美、莊美琪“AI對話物理實驗——研究平拋運動”公開課
兩位老師特別強調:
AI的漏洞,是培養批判思維的最佳教材。
“分析運動軌跡時,AI提出初末位置等高時,最高點前后水平位移一樣大——這是一個明顯錯誤!”莊美琪老師說道,“雖然我們一質疑,AI馬上就認錯了,但是這個問題細想起來非常可怕!”
所以,匯文課堂采用的是“找茬式”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給AI挑錯,在糾錯中鍛煉思維。
這么做比講題、做題更能激活腦細胞。一個學生開心地說:“揪出AI的邏輯漏洞,這種感覺比攻克一道難題還刺激!”
說白了,匯文課堂的教學重點,不是教公式,而是教方法。
一方面,AI懂得很多,腦洞也大。利用AI對一些問題的分析和推導,學生可以獲得很好的啟發。
另一方面,AI有可能犯錯,最終的結論還需要學生用三重法進行驗證——做對照實驗、尋邏輯漏洞、查權威資料。
比如,學生可以用特定的指令讓AI自我糾錯:
給你提到的[XX概念],提供可驗證的來源。
重新檢查你的回答,是否存在錯誤或邏輯漏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如果說傳授知識是給學生“一條魚”,那么匯文的教學方法就是教會學生“織一張網”,通過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實現深一層次的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
“引導學生觀察、質疑、思考、印證,這也是培養科學精神的不二途徑。”匯文的老師深信,“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可以帶給學生深度的學習快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讓一個孩子走得更遠。”
“千人一面”變成“一生一案”
傳統課堂最頭疼的是啥?
不是不會教,而是老師把不準孩子的脈。
好在,AI可以告訴英語老師張紫曦優化哪里,再讓學生把能力長到自己身上。
班上27人的作文用錯介詞,14人句子成分殘缺。
學生的詞匯量有限,遣詞造句有點單調。
語句之間的連接詞用得不錯,文章內容連貫。
在“人機協同視域下AI助力作文講評”的公開課上,學生是定下作文核心觀點的主帥,AI是拋出多個論證角度的軍師。
從信息整理到邏輯梳理,從觀點提煉到語言表達,學生在張老師的指導下,與AI展開多輪對話,語言、審美、思維、文化等核心素養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而且,AI不僅給英語寫作裝上了智能引擎,也全方位賦能匯文的英語教學——
據了解,AI系統的智能攝像頭可以自動采集老師的教學行為、師生問答占比等情況,給出優化課堂教學的建議。
不僅如此,匯文初高中各年級引入智能診斷系統,利用生成式AI助力教學設計。
AI系統就像一臺CT機,可以精確捕捉到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表現,根據診斷結果給出優化建議。
張紫曦老師坦言:
AI為學生的英語能力提供了精準畫像,借助它強大的數據反饋能力,我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學生哪里較弱,進而“對癥下藥”,及時調整教學重點。
怪不得學生覺得老師講的戳中了自己的知識盲區,聽課時感覺特別“解渴”。
當“千人一面”變成了“一生一案”,大數據驅動下的智慧課堂精準教學,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
“只有做到對學生細顆粒度的識別和精準教學,我們才能幫助每一個學生突破他現有的高度。”張老師補充說道。
張紫曦老師“人機協同視域下AI助力作文講評”公開課
用AI重新定義“健康第一”
值得關注的是,匯文中學用AI升級賦能課堂教學,也用AI重新定義“健康第一”。
學校的智慧操場,徹底打破了家長對于“監控”的想象:
它很敬業,采集分析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數據;
它是健康管家,實時監測學生心率,防范運動風險;
它能開運動處方,通過違規率、異常率等各項指標數據,提高學生的體測表現……
2022年1月,東城的《體育教學智能指導系統構建與實踐》項目獲評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實踐共同體項目。匯文中學作為項目重點試點校,建設了智慧操場等體育教學智能指導系統。
據了解,匯文目前已實現智慧體育在課堂教學的常態化應用,累計授課193節,生成2534份個性化運動分析報告。
讓AI計算卡路里,讓學生享受運動的快樂。匯文的體育課,在中考體測與運動興趣之間找到了平衡的支點——
既用智能化的體測設備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也用“運動風云榜”激勵學生“動”起來,“鬧”起來,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堂”。
在這里,AI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擁有了教育的溫度。當學生在陽光下野蠻生長,這不正是全人教育最生動的注腳么。
要懂AI,還要比AI更懂學生
當AI悄然改變課堂教學和學習方式,匯文教育集團已然錨定了發展戰略: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全力推動AI賦能教學、提高辦學質量。
為了深化這一戰略,匯文打出一套“組合拳”——
從上學期期末關于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論壇,到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對AI的勇敢嘗試,再到本學期組織的教師人工智能教學設計大賽,匯文的探索創新從未停歇。
就在最近,學校還緊跟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浪潮,邀請騰訊元寶算法專家團隊進行了一場生成式AI教師培訓活動。
專家老師從課前、課中、課后解讀生成式 AI 賦能方向,指導老師——
編寫詳細指令,讓AI提升效率;
給出反向提示詞,讓AI排除問題信息;
篩選和辨別信息,避免產生AI幻覺等。
生成式AI教師培訓活動
在積極擁抱AI的同時,匯文也深刻地明白,總有一些人性的東西,是與AI無關的。
蹲下來傾聽成長的聲音,靜下來感受青春的心跳,讀懂學生眼里的星光,點燃探索和熱愛的火種——這些永遠是教師的專利,也是匯文推動集團數字化轉型的初心。
所以,我們在匯文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既懂AI,更懂學生的老師。她們一手擁抱AI,一手擁抱學生,努力做一個有溫度、有技術、有方法、有思想的好老師。
匯文的AI教育充滿了想象力和行動力,最近還推出了基于DeepSeek平臺的智能助手“匯文小企鵝”。
近年來,學校建立了人工智能初高貫通課程體系,開展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系列培訓,在多個教育教學場景中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實實在在地跑出了“AI+教育”的北京速度,為北京乃至全國的中小學校提供了數字教育的應用樣板。
接下來,匯文還將進一步發力,建設學生個性化學習支持系統、教師教學支持系統、學生服務支持系統、學校管理支持系統這四大人工智能賦能系統。
匯文中學的數字化轉型叫人眼前一亮,其打造的AI教育樣板直指教育本質。學校將秉持“全人教育”辦學宗旨,落實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培養會學習、善思辨、敢創新的孩子,在“健康第一”的前提下,為學生鍛造出真正的“抗淘汰體質”。
文 | 京教君
素材來源 | 北京市匯文中學提供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