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槍械史上,有些名字永遠鐫刻在行業基石上。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幾款經典步槍,斯通納的黑色突擊步槍為美軍服務超過半個世紀,而約翰?摩西?勃朗寧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但歷史絕不能忘記喬治?魯格(GeorgLuger)。
喬治?魯格
阿爾卑斯天才
喬治?約翰?魯格1849年出生于蒂羅爾州布倫納山口的施泰納赫鎮,在意大利長大。他原本接受的是會計專業訓練,1867年參軍后展現出射擊天賦,這激發了他在槍械設計領域的潛在才華。
1894年,魯格受雇于路德維希?勒韋公司期間,前往美國向陸軍展示革命性的博查特C-93自動手槍。盡管美軍對復雜精密的博查特手槍興趣寥寥,但魯格帶著美方的改進意見回國,以C-93為基礎研發出更完善的帕拉貝魯姆手槍,并于1898年成功申請專利。
博查特C-93自動手槍
研發帕拉貝魯姆手槍時,魯格同步設計了配套的9×19毫米彈藥。這款不起眼的無底緣槍彈最終成為人類歷史上產量最高的手槍彈。歷經百年發展,現代彈頭設計更使其成為全球最主流的自衛手槍彈——對于一個會計出身的人來說,這成績相當不錯。
瑞士于1900年成為帕拉貝魯姆手槍的首個軍方客戶,1903年德國海軍采購該槍,1908年德國陸軍也正式列裝。
與美軍擦肩而過
帕拉貝魯姆曾短暫參與美軍制式手槍競標。1907年,魯格提供了兩支發射.45ACP彈的帕拉貝魯姆手槍及746發手工裝填彈藥,與柯爾特1911和薩維奇手槍競爭。最終魯格主動撤回產品,1911自然勝出。據說首支.45口徑魯格手槍在測試中被銷毀,第二支現存于私人手中,可能是全球最珍貴的收藏級手槍。
博查特C-93自動手槍
炮兵的專屬武器
1913年7月,德皇親自批準研發"長管08型手槍"(LP08),由德軍上尉阿道夫?菲舍爾主導設計。這款改進型帕拉貝魯姆手槍配備20厘米槍管、8檔斜軌式可調后照門和可拆卸板式肩托,后世稱之為"炮兵魯格"。
該槍設計堪稱精妙:后照門內置凸輪機構,在抬高照門時會自動向左偏移,補償9毫米彈頭在遠距離的自旋偏移(盡管該彈在500米處會下墜10.67米)。其名稱源于設計初衷——炮兵需要輕便武器,既能不妨礙操作火炮,又能在陣地受威脅時進行近戰。
炮兵魯格配備32發蝸牛彈鼓(Trommelmagazin),大幅提升火力持續性。彈鼓雖有效,但需專用裝彈工具,其復雜程度幾乎與彈鼓本身相當。
該槍通常配木箱(P-Kasten)存放,內置5個彈鼓、裝彈器和12盒彈藥。完整保存的套裝如今比誠實的政客還要罕見。
多領域應用
除炮兵外,這款精巧武器還吸引了多方關注。在安東尼?福克完善螺旋槳同步射擊裝置前,早期德國飛行員曾追捧炮兵魯格。德軍甚至測試過9毫米彈對飛行中的飛機引擎的毀傷效果(結果并不理想)。
一戰后期,專攻近戰的帝國突擊隊也廣泛使用該槍(點擊了解更多一戰"戰壕突襲者")。其緊湊尺寸使其在戰壕中比全尺寸步槍更靈活。二戰期間,黨衛軍也有限使用過這款武器。
人體工學的精妙設計
卸下帕拉貝魯姆手槍的彈匣,將槍口抵住硬物,即可領略魯格的獨特匠心:其動作原理源自人類膝關節力學。后坐力驅動槍管組件后坐時,框架內的凸輪使肘節式槍機揚起打開,"屈膝"所需的力量確保槍機在安全閉鎖時間內保持閉合。
這套機構解鎖槍栓,使其后坐完成抽殼拋殼,槍托內的復進簧推動各部件復位。雖然開放式設計易受戰場塵垢影響,但相比同期左輪手槍仍是革命性突破。
實戰中的表現
帕拉貝魯姆的彈匣釋放鈕位于拇指下方理想位置,肘節式槍機操作方便,保險為左側拇指杠桿(前推開火)。彈匣通常不自由脫落,但底部有凹紋木質底板便于取出。整套裝備雖稍顯笨拙,但在戰壕中遠超同類武器。
盡管從現代視角看,炮兵魯格更像間諜裝備而非步兵武器,卻是后續更先進設計的進化階梯。LP08炮兵魯格無疑是一戰的標志性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