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非常奇怪,平臺上莫名其妙地出現大量轉發自某音上吃瓜蒙主的視頻。這種情況有點反常,很像是有組織的操作。
前些時間,我第一次看到此人的那一期視頻,內容講什么,我忘了,總之是在傳遞正能量,當時覺得她講得很好。
但是,最近這些天看到的眾多內容,幾乎沒一個可以認同,感覺她是故意在挑起爭論,說的話不講邏輯,甚至不講證據。
比如,吃瓜蒙主在一些視頻里幾次說,阿拉伯數字是中國發明的,是漢族人發明的。其中有一期她具體說明了這種說法的來源。然而,看了這期視頻之后,我發現她明顯混淆概念,嚴重不講邏輯。
吃瓜蒙主在視頻中所講的人和書,我查了一下,確實有:
人叫藍麗蓉,是新加坡著名的中國數學史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一位已經退休的教授,還是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書叫《雪泥鴻爪溯數源》,論證了十進制及體系,還有阿拉伯數字的起源,提出阿拉伯數字體系的十進位制及運算體系源于中國古代籌算和九章算術,阿拉伯數字起源于中國數字的草書。
據悉,2002年藍麗蓉因其在數學史領域的杰出成果,榮獲數學史最高榮譽:國際數學史學會頒發的凱尼斯·梅獎,她是第一位亞洲人和第一位女學者獲此殊榮。
說回到阿拉伯數字的問題,請網友注意“起源”二字。什么叫“起源”?就是指源頭,這與“發明”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意思,不能混為一談。
然而,吃瓜蒙主在這個視頻里,還能客觀地說阿拉伯數字起源與中國,但到了其他的視頻里,就直接說成是漢族人發明了阿拉伯數字,這顯然是不對的。
中國數字確實早就發明出來了,甲骨文里就有,但是,從甲骨文開始的中國數字,寫法與阿拉伯數字是不同的,不是一回事,這個也是誰都能看出來的。
搞笑的是,吃瓜蒙主在這期視頻里,竟十分荒謬地說,阿拉伯數字怎么寫不重要,關鍵是十進制。這話說得,就顯得太沒邏輯了,就是在混淆概念。
討論阿拉伯數字,扯上十進制,這二者有聯系不假,但這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也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阿拉伯數字,本來就是強調其寫法,怎么能說寫法不重要呢?寫成別的樣子還能叫阿拉伯數字嗎?寫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還能叫阿拉伯數字嗎?
藍麗蓉教授論證了中國數字的草書寫法是阿拉伯數字的起源。我看到一篇文章里提供了對照圖,不知道這是藍麗蓉著作中原有的,還是現在的網友制作的。
看圖,確實可以看出阿拉伯數字和中國數字草書的淵源關系。且不論真假,姑且認為的確如此,可這里需要搞清楚一點:
中文數字草書形態,并不是中文數字的本來樣子,沒有在使用中形成定式,中國人寫數字,還是按本來樣子寫,而沒有固定寫成阿拉伯數字的樣子。
如上圖。即便這是真的,也只能說,阿拉伯數字是中文草書演化后的結果,中文草書是阿拉伯數字的起源,而無論如何不能說成是中國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不管阿拉伯數字是不是印度發明的,總之,是發明阿拉伯數字者固定了數字寫法,而不是中國人。這個是事實。
可以說,阿拉伯數字是根據中國數字的中文草書發明的,但把阿拉伯數字說成是中國發明的,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這就好比,日本人根據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你不能說中國創造了日本文字。
不知道吃瓜蒙主如何解釋,說中國發明阿拉伯數字,為什么中國明代以前從沒有把數字寫成阿拉伯數字的樣子?這不明顯矛盾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