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篤悠悠
下周就是3月中旬了,2025年的開門紅差不多已經到了尾聲。
個險、銀保、經代,這仨渠道干得如何?
管中窺豹,幾份不完整的公開數據顯示:
個險首月標保負增長10%;
銀保前倆月新單保費跌去25%;
經代總保費也消失了30%。
這就是整體的情況,個險刺痛、銀保陣痛、經代劇痛。
更扎眼的是,頭部以下公司個險標保近3成的回撤;是銀保渠道中,地方系險企、風險處置險企動輒50%的“塌方式”負增長;以及傳說中的經代渠道新單-40%。
這就是2025年的開門紅。
1
-Insurance Today-
個險最好
增長十五個百分點
但大招募大流失仍是常態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首月50多家公司個險渠道新單規模保費同比增長近15%,人均新單規模保費更是大漲四成。
從這些公司來看,首月新單規模保費增速最快的,當是新華:新單規模保費同比大增近180%。
事實上這已在市場預料之內,無論是2024年的全方位發力,還是早早就放出來的首月保費同比32%的增長數據,無不預示著新華當屬老七家中開門最紅的一家。
增速排在前面的頭部公司,除了新華,還有太平和泰康。前者新單規模保費近百億,增長約5成,后者也超越百億,同比增長近25%。
還有一些中小公司的個險新單增速也較快,盡管基數很小。比如中宏,增長超5成;還有交銀、建信這兩家銀行系險企,分別超3成和2成。
除國壽、平安未知外,老七家中僅兩家新單規模保費負增長,多者少了10個點,少者不到1個點。
此外,中信保誠、瑞眾等過去個險較為強勢的險企,首月也有點坎坷,前者跌了3成多,后者更是達4成。
再看到,50多家公司合計下降3個點的新單標保,可能才是個險開門紅的真相。
當然,這里面不包含最大的國壽、平安,以及友邦。目前國壽、平安都未發布2025年首月的保費收入。倒是有業內專家估算,若算上平安,個險渠道首月新單標保將負增長10個點。
再則,春江水暖鴨先知。保險是不是真的好賣,看愿意來賣的人多不多就知道了。
公開數據顯示,除開國壽和平安,今年首月個險渠道新增代理人超2萬,泰康、瑞眾、太保、新華是大戶。其中泰康增員超7000人,瑞眾增員超5000人,太保和新華也在2000檔位。
這么看,似乎愿意來賣保險的還不少。
但首月跑路的代理人,超4萬,一進一出,2萬對4萬,凈流出2萬,僅8家公司實現了人力凈流入。
具體看,招募冠軍的那家頭部大公司,首月流失了1.2萬代理人,凈流出超5000人;一久居老三家者也流失近萬,凈流出比招募冠軍還多,超7000人…這么多公司中僅瑞眾“留住”的代理人最多,進5000出900,還剩4000,成效看起來不錯。
人力問題依舊是個險渠道的底層問題,進進出出來來去去,對應的恐怕就是保費等負債端指標的起起伏伏。這個不改變,那個險的未來不過是過去重復罷了…當然,這也可能就是保險銷售的宿命。
至于大脫落下人均產能的提升,這唯一的亮點,恐怕更多的是因為“頂尖的那一小撮,貢獻了比想象中還要多的保費”,而不是理想中的隊伍高質量發展。
2
-Insurance Today-
銀保新單跌去四分之一
老七家和外資公司依舊最猛
中小公司紛紛腰斬,銀行系跌去兩成
如果只看老七家、合資外資公司,銀保渠道可謂蒸蒸日上,這兩大梯隊,前兩月銀保渠道新單保費同比增長超30%。
其中,老七家前兩月同比+37%(首月+26%),合資外資公司前兩月同比+24%(首月同比+29%)。不過,合資外資公司銀保渠道新單保費的增長主要來自躉交,期交僅增長不過3個點;老七家則完全不同,期交增長近5成。
具體到公司來看:
老七家中,無論是國壽還是太保壽險、新華,銀保新單保費都有著翻倍的表現,平安也有超5成的增長,人保壽險和太平相對弱點,不到30個點。
唯一負增長的是泰康,不過這主要是大幅壓縮躉交的結果,其期交則增長近150%。事實上,國壽和太保新單翻倍式增長的背后,也是躉交的驅動,前者期交僅增長差不多1/4,后者期交雖近8成,但增速只有新單保費的一半。
和老七家一樣,合資外資公司的銀保增長也多來自躉交,尤其是中美聯泰,超6倍的新單增長,幾乎都是躉交的貢獻,期交的占比不過7%。
其他公司的銀保渠道,就沒這么好過了。中小保險公司、處于風險處置階段的公司甚至銀行系險企的苦日子,還在延續。
地方型保險公司新單同比負增長52%,近15家“S型”險企的新單增長差不多也是這個數,銀行系險企新單也下滑了20%。至于剩下的中小公司,銀保新單負增長40%
當然,這個一鍋大亂燉中,各家的因素都不大一樣。
比如一家新晉大公司,雖然有著最讓人羨慕的渠道優勢,但其2月銀保新單的增長和1月相比沒什么變化,頭倆月負增長近4成…
再比如改名不久的一家公司,公司今年終于走上正軌,發展也就提上了日程,再加上去年同期較低的基數,結果就是銀保新單近150%的增速。
還有些公司則是費用大增,雖然有著“報行合一”,但銀保這種靠“鈔能力”為主的渠道目前還未能免俗…
更多的公司新單下降的原因,或許和主打產品向分紅險轉型有關。目前的分紅險雖然是掛在增額終身壽險上,后者還能“扶一程”,但前端的銷售數據說明,帶有點不確定性的產品還有些水土不服。
這不奇怪,客戶對理財類產品的態度,一直以來就是確定性。
從十多年前保底的銀行理財產品,到后來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客戶紛紛轉向依舊剛兌的保險產品,比如4.025%年金、增額壽險,這里面的根本邏輯就是客戶要的依舊是保底,保底二字的背后,實際上是追求確定性,這是幾十年延續下來的一種社會文化,尤其是對有著“保”字的保險產品有著更高“確定性”訴求。
吐槽,更是隨處可見。
“現在銀行推的產品,分紅實現率達不到100%情況下還不如自家的定期存款了。”
“分紅型增額壽險,沒什么意義,要保障沒保障,要養老牽強附會。理財吧收益低,還不確定。”
這也意味著保險公司轉型浮動收益型產品,還需要更長的適應期,畢竟要改變客戶一直以來的理財投資慣性思維,需要時間。
當然,這也不是銀保一個渠道面臨的問題,是全渠道的共同問題。
3
-Insurance Today-
經代總保費負增長3成
新單可能更慘一點
但頭部經代公司地位穩固
最慘的還是經代。
如果說個險渠道的刺痛是來自自身的轉型,銀保渠道的陣痛是受“報行合一”的沖擊,那中介的劇痛,可能就是二者皆有之。
之前都在說,如果個險搞“報行合一”會是什么樣,如今的經代渠道即可供參考。
一份經代渠道首月的數據顯示,近50家公司規模保費同比負增長30%。
另一份數據還顯示,經代渠道首月新單保費負增長超40%。
再看具體公司。
去年憑借“一生中意”霸榜經代的中意,今年首月經代渠道規模保費大約只有2024年首月的1/4,但在這近50家公司中依舊排在第二(市占率12%),次于中英(市占率11%)。
往年經代渠道的“頭部”信泰,如今已經跌出前10,“替補”上來的,是泰康、復星保德信以及中郵,同比增長分別達150%、60%和10倍。
而這幾十家公司的拳頭產品,也都還是增額終身壽險,分紅型產品寥寥無幾。
上上下下換來換去的經代版圖,大家也早就習以為常,畢竟國內的經代渠道實際上更像是一個“影子個險”,這么多年兩者之間飛來飛去的單子算是個證明:相通的。
這也意味著,經代渠道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保費調節器,中小公司需要了,就趕緊拿出來用用,除了長城等少數公司有長期的經代發展戰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一年游”。
和來來去去的保險公司不一樣,從數據上看,經代渠道的老大到是相當穩固,甚至看起來更穩了。
這近50家公司中,明亞是17家公司的首席合作伙伴(市占率66%),7家公司的次席(市占率13%);大童是6家公司的首席合作伙伴(市占率14%),10家公司的次席(市占率49%)…
這意味著,這兩家已經位列壽險經代渠道的“雙寡頭”,是諸多保險公司經代渠道離不開的合作方。
有人說,經代渠道的集中化似乎和差異化的發展背道而馳,其實這樣的現象倒是挺正常。和其他任何行業一樣,一旦行業出現系統性的困難,那接下來的一定是頭部玩家的游戲:一場從下到上淘汰,呈現在數據上的,就是市場集中度的提升。
當然,這并非意味著頭部經代公司就過得很舒坦。站在經代公司角度看,其最寶貴的就是銷售隊伍。
而如今,在傭金限制下,從去年到現在,這只隊伍也面臨著考驗:另謀高就者不少,被挖角者亦眾,甚至一線城市分公司一把手也轉投他處。
這當是經代渠道數據背后,最痛的點。
【今日保】已進駐以下媒體平臺
今日頭條 | 百度百家 | 騰訊企鵝號 | 新浪微博
和訊名家 | 金融界 | 東方財富 | 雪球 | 搜狐號
大魚號 | 野馬財經 | 網易號 | 知乎 | 一點資訊
抖音 | 微信視頻 | 愛奇藝 | B站 | 快手 | 西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