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黎粒
日本首富,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有兩個一生難解之痛。
第一,過早出售了英偉達。
去年東京一場英偉達AI峰會,黃仁勛直言:“你們可能不知道,在曾經的某個時刻,孫正義是英偉達最大的股東”。
2019年,孫正義清空了英偉達5%的股份,以為是在高位清倉,卻沒想到英偉達后來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這波操作,至少讓軟銀錯失了1500億美元(約1萬億人民幣)的收益。
第二,日本科技產業的落后。
2019年,孫正義曾對媒體痛心疾首: “科技產業幾乎從日本消失了,我們正在成為被遺忘的國家。”
從互聯網、AI到人形機器人,這句話一次又一次正中日本人眉心。
尤其是今天爆火的人型機器人。
50年前,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WABOT-1的WL-5號兩足步行機,本田的人形機器人ASIMO還和奧巴馬踢過足球。
但50年后,當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時,曾經的“機器人王國”日本,卻在摩根士丹利梳理的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100家核心上市公司研報《Humanoid 100》中, 和韓國一起淪為了不配擁有姓名的“亞太地區”。
為什么日本人形機器人產業也像孫正義投資英偉達一樣,起個大早,卻趕了晚集?
如果去復盤這一輪產業史,會發現日本人形機器人的起起落落,不過四個字: 時運不濟 。
有一種說法,日本漫畫大家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是日本人形機器人的靈感來源。
1952年,手冢治蟲創作了《鐵臂阿童木》,開創了機器人題材動畫的先河,也啟發了日本一代研究員。
1967年,《鐵臂阿童木》上映的四年后,日本早稻田大學“仿人機器人之父”加藤一郎教授研發出橡膠人造肌肉機器人,標志著日本仿人機器人技術的崛起。
在此之后,早稻田大學又推出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WABOT-1的WL-5號兩足步行機。
從外形來看,它擁有和人一樣的雙手雙腿,全身26個關節,雖不如今天的人形機器人一樣1:1仿真,但也已初具人形。
從技術上看,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的行動能力類似于一歲半嬰兒。往前走10公分左右的距離,也需要漫長的45秒。
但無妨,機器人的一小步,就是人類技術文明進步的一大步。
在早稻田大學的帶動下,日本在1980年進入了 “機器人普及元年” 。據國際機器人聯盟數據,當年日本生產的機器人出口量占全球的3%,1984年就快速提升至了20%,到2002年已經占到了48%。
彈丸小國,竟然占據了全球近一半的機器人市場。
而受到奧巴馬特別接見的本田ASIMO,誕生于2000年。不僅能踢足球,還能小步跑、單足跳和上下樓梯。
智力水平相當于五歲小孩,至于足球水平,或許還能和國足酣暢一戰。
不過在這之前,盡管日本人形機器人產品水平已經讓世界驚訝,但仍沒有實現從實驗室、展覽館、演講舞臺走向現實商業場景。直到2015年,孫正義的軟銀集團推出了面向一般消費者的人形機器人“Pepper”,1分鐘內就賣了1000臺。
也是這一年,日本人工智能第一人,現索尼集團首席技術官北野宏明,在日本東京一家餐廳內,笑著說: “如今機器人已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形成了我們所期待的商業模式”。
他不會想到,僅僅三年光景,本田ASIMO就宣告停產,Pepper也被軟銀放棄,日本“機器人王國”夢徹底進入了沉睡期。
關于這一偉大夢想的破產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但最直接的原因,其實藏在日本人形機器人崛起的背景里。
除了受《鐵臂阿童木》的啟發,日本人形機器人勃發的另兩個時代背景,一是社會老齡化加深,二是制造業的欣欣向榮。
這是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線:
1970年,日本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
1994年,日本進入深度老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4%;
2005年,日本進入超老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20%。
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讓日本有了發展人形機器人,實現“機器替人”的契機。
而軟銀推出的Pepper,被稱為“全球首臺具有人類感情的機器人”,可以識別情緒變化并積極回應,天生就是照顧老人,提供情緒價值的好料子。
在東京的新富療養院,Pepper擔任了護工,既能給老人奏樂伴舞,還能一起做體操動作。
如果說老齡化給了日本研發人形機器人的必要性,那么制造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的輝煌,就給了人形機器人開發落地的可能性。
如今的人形機器人領域,其實存在一個反直覺的現象: 主流玩家似乎都是車企。
據《財經》雜志不完全統計,包括廣汽、上汽、比亞迪、小鵬、奇瑞和小米等15家國內車企,和特斯拉、寶馬、奔馳、本田、豐田、現代等6家車企都相繼投入人形機器人賽道。甚至特斯拉聲稱,要在2027年將Optimus產能擴大到每月10萬臺。
為什么車企紛紛擠進這一賽道?
這是因為第一,汽車行業擁有最標準化和最可控的作業場景,是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應用領域。去年,Figure 01和優必選的Walker就相繼進入了寶馬和蔚來的工廠車間打工。
第二,從人形機器人開發角度上說,人形機器人和整車制造在工藝復雜度和精細度上存在莫大相似之處。而整車廠的研發經驗,尤其是“家門口”的應用場景,能讓人形機器人的生產開發實現大幅降本增效。
而剛好, 日本本土人形機器人的高光時刻,不就是當年本田的ASIMO。
但真要說起來, 日本人形機器人的興衰,也是成也制造業,敗也制造業。
細看日本人形機器人的興盛時間,會尷尬地發現這正處于日本“消失的二十年”時期(1990年代初-2010年代)。
對于日本緣何進入經濟停滯的二十年,最為廣用的一個解釋概念是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在經濟泡沫時期,人們傾向于加杠桿借錢,再用借來的錢去賺錢。泡沫破滅后,資產價格崩潰,但負債依然還在,所以他們的資產負債表陷入困境。一旦資產負債表陷入困境,基本上就意味著破產。但是破產也要分兩種情況:如果現金流還不錯,就可以用現金流償還債務;如果沒有現金流,那就意味著企業走到終點,別無他法。
也就是說,在經濟泡沫破滅之前,政府和企業尚能通過債券、貸款、股票等各種方式募集資金來扶持當時的“未來產業”,那么經濟泡沫一旦破碎, 這些光花錢不賺錢的前沿技術項目,往往就是被舍棄的第一條腿。
這一點,有個有趣的例證。2002年到2018年,日本高校科研人員在工作中花在科研上的時間占比從46.5%下降到了32.9%。
這背后,源于日本2004年開始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高校科研經費每年削減1%,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到了所謂的“競爭性研發”項目。那些需要長時間驗證、前景不太明朗的前沿項目,無疑就被打入了冷宮。
而對企業來說,盡管本田ASIMO上能和奧巴馬踢場球賽,下能和本田社長吉野浩行在紐交所敲鐘,但其高達250萬美金一臺的造價,就已經為它自己造好了墳墓。
不過,軟銀的Pepper,倒是走通了商業化。
據統計,Pepper一共生產了27000臺,不僅在軟銀自己的零售店有班可上,酒店前臺、導覽、超市、甚至是葬禮,Pepper真正實現了“機器換人“。
但問題就在于, Pepper有人類的行動力,但還沒有人類的可控性。 《有界UnKown》描述道:“Pepper可能會在執行了一半的葬禮上突然不合時宜地停下來‘表演’;而在商場里,Pepper還會出現不論客戶詢問哪一款商品,它都統一回答‘在酒類部分’的情況。”
軟銀意識到有的時候便宜的確沒好貨,最終還是將明星產品Pepper和波士頓動力80%的股份賣給了現代汽車,“含淚”賺了1萬億韓元(9.17億美元)。
如果說修復資產負債表的緊急性,讓日本喪失了把錢砸向未來的勇氣,那么資本的短視,就讓日本在未來人形機器人版圖上,又失去了一張好牌。
當然,日本消失的二十年留下的另一后遺癥:人才的斷層,也是日本在今天人形機器人浪潮里寂寂無名的另一原因。
很多人將ASIMO小組解散的2018年,視為日本人形機器人理想破產的開始。
但實際上在更早之前,日本人形機器人就走上了下坡路。
2011年,日本福島發生核電站泄漏事故后,日本民眾向本田公司發出請求,希望派出ASIMO前去處理核事故,來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
本田卻回復: “很遺憾,現在還沒有達到大家期望的技術水平。”
事實上,當年事故現場的確有機器人前往作業。而《金融時報》2016年的報道中表示:“日本使用的機器人是美國iRobot公司制造推出”。
潛臺詞是, 日本人形機器人已經不如美國。
對于日本和美國在人形機器人上的優劣勢之爭,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人學院教授Martial Hebert曾表示:“日本歷來在機器人的物理方面很強大,但是美國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遙遙領先”。
人工智能產業的興起將成為人形機器人實用化的最大助力。
日本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的助理教授汪偉曾表示,四十年前和今天的人形機器人研發在硬件上區別不大。“當時機器人的靈巧手就已經開始研制了,手部也已經用到了碳素纖維”。
真正的區別在于軟件,在于云計算,在于AI算法,在于算力芯片。
但遺憾的是, 在日本消失的二十年里,不僅科技企業失去了押注未來的勇氣,人才也失去了對前沿科技的貪婪性。
據麥克羅波洛智庫統計,2022年中美培養的全球頂級AI研究人員比例分別為47%和18%,而日本甚至不在統計范圍內。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調查顯示,2020年,日本每年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博士畢業生僅有460人。
而日經中文網2023年的一篇報道,或許更能反映出日本AI人才的緊缺性。
日本唯一一家國家級科研機構,理化學研究所,其革新智能綜合研究中心負責人杉山將表示,從那些被AI領域的頂級國際會議“NeurIPS”和“ICML”采納的理化學研究所的論文列表來看,約一半的作者隸屬于外國的大學,其中一半是中國大學的人才。
換句話說, “日本發表的人工智能論文,一半都不是日本人寫的”。
但在經濟泡沫前,日本一度是深度學習的中心。只不過,隨著日本制造業的全面坍縮,那些本可以用于承載深度學習的產業,從半導體、到集成電路、互聯網、云計算……日本不是從未擁有過,就是正在失去的路上。
一時間,曾經的日本AI人才不斷另謀他就,而再往后,日本高校縮減了信息類專業的招生名額。人才的斷層讓今天的日本在這波人工智能帶動的人形機器人浪潮里相當被動,不論如何掙扎,都會發現已經無人可用。
產業競爭的本質,就是人才競爭。
就像今天的中國,王興興、余凱、趙同陽、冷曉琨這些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創業者,他們或許相信天道酬勤,但一定會更相信天才頭腦的靈光一現。
但面臨著人才嚴重流失的日本,不僅輸掉了現在,更可能輸掉未來。
而說到底, 日本人形機器人的消亡,都源于制造業的坍縮所帶來的連續反應。
一方面,全社會都忙于修復資產負債表,無暇再顧及成本高企且沒跑通商業閉環的新興科技。另一方面,制造業的崩潰和轉移讓人工智能失去了應用載體,AI變得“無枝可依”,加上不可抗拒的老齡化,徹底堵死了科研創新力。
興起于“消失的二十年”,日本人形機器人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
為什么今天我們要重提已經成為故紙堆的日本人形機器人?
我想知道,中國是否會在這條產業路線上重走日本的老路?畢竟東亞國家的發展模式與宿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當的重合度。
而我一度試圖在“國運”之外,為日本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消解找到一個更合理的解釋框架。結果令人遺憾,許多問題追問到最后,能解釋的只剩下時運不濟。
但如今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上有政策扶持,下有企業創投,外有AI加持,內有硬件上“國產替代”的不斷加深,種種因素放在一起,即便商業路線未完全收斂,也無法阻擋人力、物力和財力的瘋狂涌入。
所以,對比中國與日本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契機,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一點點剛剛好的運氣,足夠改變一個世紀的敘事。
當然,我也始終堅信,能撬動這一點點微妙運氣的,是一代又一代實干家、創業者和冒險家的篳路藍縷。
參考文章
底線思維.無緣諾貝爾科技獎項,日本科研能力滑坡有多嚴重?
日本經濟新聞.日本第3次機器人熱背后的“教父”
財經雜志.21家車企加碼人形機器人,下一張船票?
有界Unkown.“消失”的日本人形機器人
元氣資本.人形機器人的“倫理困境”,美日制造業競爭路線的縮影
中國生產力學會數字經濟專委會.世界上第一臺人形機器人長啥樣?中國AI從跟跑到超越
日經中文網.日本國產AI開發依賴外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