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星空
編輯 | 蛋總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在新能源賽道的激烈角逐中,思格新能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格新能源”)宛如一匹黑馬闖入大眾視野。
這家專注于提供智能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創業公司,發展不到3年時間便已踏上沖刺IPO的征程。
2月21日,思格新能源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以“全球可堆疊分布式光儲一體機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姿態沖擊IPO。
這家由前華為高管許映童操盤的公司,估值從0到超過40億元僅用了19個月,先后斬獲6輪融資,營收從2022年的“空白”迅速飆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7億元,引發市場矚目。
但招股書也披露,該公司在不到3年里就累計虧損超5億元、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累計達6.06億元,這些數據同樣令人意外。
當資本的熱浪碰到現實的冰山,思格新能源的IPO故事,是一場新能源行業的“閃電戰”,還是一場資本催熟下的豪賭?
1、華為前高管許映童創業,19個月內獲6輪融資
思格新能源的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是現年50歲的許映童,他1996年從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畢業,獲得了無線電技術學士學位。
早在1999年,許映童就加入華為公司,一待就是23年之久。許映童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GPRS PCU PDT經理、基站軟件平臺部/無線軟件平臺部部長、無線杭州研究所所長。
2011年,華為啟動光伏逆變器業務布局,此后許映童也從通信行業轉入光伏行業,曾擔任華為智能光伏業務總裁。2015年,許映童帶領華為光伏逆變器業務實現?全球出貨量第一,此后多年,華為在光伏逆變器業務上一直霸榜。
2020年,許映童離開華為光伏業務,轉任華為昇騰計算業務總裁。不過僅2年后,許映童就離開華為公司,選擇自己創業。
2022年5月許映童在上海創辦了思格新能源公司。3個月后,另外一位在華為工作超過11年的員工加入思格新能源,他就是現年40歲的張先淼。
(圖 / 思格新能源官網)
張先淼2011年加入華為,先后擔任過華為光伏逆變器研發及產品設計規劃、商用光伏業務負責人等。目前,張先淼在思格新能源擔任執行董事兼總裁,主要負責公司產品解決方案的研發、產品規劃及供應鏈管理。
此外,思格新能源還有兩位高管曾是華為前員工,他們分別是解決方案銷售總經理張嘉偉和營銷總經理喬凌子。
這些華為前員工的加入,也使得思格新能源從創立之初就傳承了華為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創新精神,同時也為這家新公司帶來了不少“光環”。
在許映童的帶領下,思格新能源創立前2個月就獲得了50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投資方是上海煜菘和捷灃科技。
從2022年7月到2022年12月,思格新能源又獲得了A1輪、A2輪和A3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5.4億元,投資方包括高瓴創投、廣州華芯、云暉資本等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5月之前,思格新能源甚至還沒有一款商業化產品,就已經獲得了超過5億元的融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投資方對許映童及其創業團隊的認可。
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思格新能源又獲得了1.4億元B輪融資和3000萬元的B1輪融資。短短19個月里,思格新能源獲得了6輪融資。據中國基金報報道,該公司在最后一輪融資時的估值已經達到了42億元。
思格新能源上市前,許映童直接和間接合計持股約49.28%,是該公司的控股股東。高瓴創投通過珠海玫恒間接持股14.89%,華登國際持股8.18%,鐘鼎資本和云暉資本分別持股2.88%。
2、營收增長迅猛,累計虧損超過5億元
從目前來看,備受資本青睞的許映童和思格新能源,在業務拓展和營收增長方面沒讓外界失望。
招股書顯示,2022年,思格新能源的營收為0,主要原因是該公司尚處于起步階段,并未開始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及銷售。然而僅僅一年后,2023年就實現了5830萬元的營收;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其營收更是飆升至近7億元,具體為6.997億元。
思格新能源對「創業最前線」表示,他們是中國最短時間實現年銷售收入達到1億美元的儲能廠商,并且業界同行通常需要逾五年時間才能達到該里程碑。
這種迅猛的增長主要得益于他們在智能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這個新興領域的布局,并且在短時間內抓住了市場的機會。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以下簡稱“報告期內”),思格新能源的毛利率分別為0、31.3%和44.2%。
不過在營收快速增長的背后,思格新能源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該公司的虧損分別約為7618.7萬元、3.73億元及5335.4萬元,不到3年時間,累計虧損約5.03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3893.4萬元、2.49億元及1938.4萬元。目前,該公司還沒有實現盈利。
對于虧損的原因,思格新能源在招股書中稱是因為他們的成立及商業化銷售的初期增長所產生的費用,以及在擴大生產規模、拓展全球分銷商網絡、促進終端用戶增長和參與度提升,以及推進產品和技術研發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
當被問及何時才能盈利時,思格新能源對「創業最前線」表示,公司成立時間較短,初期創新研發投入較大,短期的財務表現不能完全反映公司未來的增長潛力。
報告期內,思格新能源的全球分銷網絡也經歷了快速增長,各期末的分銷商數量分別為0、26家及81家。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他們的分銷商數量為99家。
該公司的研發投入在報告期內分別為2616.4萬元、1.93億元及1.98億元,呈現增長趨勢。
此外,他們坦言公司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占總營收的比例也極大,報告期內分別為68.5萬元、5342.2萬元和1.05億元,由此計算,該公司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約為91.6%和15%。
可以看出,大額的研發費用和銷售及分銷開支,為思格新能源帶來較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展望未來時,思格新能源稱將繼續擴大分銷網絡及地域覆蓋范圍,擴大產品組合及收入來源,對運營開支及成本控制進行有效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3、產品結構單一,現金流壓力持續存在
從業務構成來看,目前思格新能源的產品結構較為單一。
招股書顯示,思格新能源的產品主要包括五合一光儲充一體機SigenStor、智能能源網關,以及其他產品(主要報告獨立交流充電器及配件)。
其中,SigenStor在報告期的營收分別為0、5617.4萬元及6.33億元。在該公司的產品商業化之后,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占比分別為96.4%和90.5%。
智能能源網關的營收分別為0、111.5萬元和3724.8萬元,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占比分別為1.9%和5.3%。
從銷售區域來看,思格新能源也高度依賴海外市場。
2023年和2024年前三季度,其來自海外市場的收入分別占該公司總收入的87.8%和91.7%。其中歐洲市場的營收分別為4231.2萬元、4.56億元,占比分別為72.6%和65.1%。
非洲的營收分別為90.4萬元、9041.4萬元,營收占比分別為1.6%和12.9%;亞太地區的營收分別為530.7萬元和7854.1萬元,營收占比分別為9.1%和11.2%。
包括中國內地、中東等地區的營收被分在了“其他”行列,該部分的營收分別為977.9萬元、7509.6萬元,營收占比分別為16.7%和10.8%。
截至2023年底和2024年前三季度末,思格新能源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分別為2030萬元和1.62億元,這也使得他們面臨著相關的信貸風險。
招股書還顯示,思格新能源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資金。
報告期內,其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3610.3萬元、3.7億元及2億元,累計達6.06億元;投資活動所用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141.6萬元、9299.5萬元和2356.8萬元,累計達到1.28億元,公司的現金流壓力持續存在。
同時思格新能源也提到,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公司的流動資產總值分別約為3.66億元、5.1億元及10.16億元。截止到2024年,公司流動資產總額逐年增長,且一直高于流動負債總額,資金流動性良好。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現金流壓力”與“流動性良好”并存的現象,也符合企業擴張期的典型特征。未來,該公司仍需要繼續改善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狀況,確保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總而言之,思格新能源在成立初期憑借華為系創業團隊背景和自身的技術實力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資,同時憑借創新產品滿足了儲能領域的市場需求,從而實現營收的快速增長。
不過,該公司目前也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巨額虧損、單一的產品結構和海外市場依賴以及現金流壓力等問題需要在短期內得到有效的解決。
新能源行業需要激情,更需要敬畏。當潮水退去,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構建多元生態、敬畏現金流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未來,思格新能源能否順利IPO,「創業最前線」將保持關注。
*注:文中題圖來自思格新能源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