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是抗腫瘤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通常用于切除腫瘤細胞和附近組織,有時和放療、化療等抗腫瘤治療組合使用。
一、手術治療包括以下幾類:
1. 根治性手術
手術中把腫瘤及其轉移的淋巴結一起整塊切除。施行這種手術的條件是:
①要求病期較早;
②要看腫瘤的具體位置。如大腸癌,可允許廣泛的組織切除而很少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而腦腫瘤則手術切除的范圍非常有限,因切除范圍過大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2. 減瘤手術
腫瘤向遠處轉移和擴散,但原發腫瘤尚可以切除時,手術切除原發腫瘤,以減輕全身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也有利于其他治療(如化療、放療等)的作用發揮。
但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大腸癌已有肝或肺轉移時,手術切除原發癌既無多大困難又無多大危險,這時應爭取手術。如原發性肺癌已有骨轉移時,手術創傷大、危險大,且術后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嚴重,則手術就得不償失了。
3. 修復性手術
臨床上有些手術對患者的創傷大,對形體美的破壞性嚴重,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對其已有很多補救性手術,如乳腺癌切除術后乳房重建,頭面部腫瘤切除后自體組織修復,直腸癌切除的原位肛門重建術等。
從腫瘤治療的角度上看,此類手術屬于"錦上 添花"的范疇,因此對于這類手術的效果要求較高,故應嚴格掌握適應癥。
4. 預防性手術
臨床上某些手術還應用于腫瘤的預防。如有些先天性或后天性病變,在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惡變,如能及時做手術治療,則可能預防癌癥的發生。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腫瘤或腸切除術等。
5. 姑息性減癥手術
部分腫瘤雖已不能手術切除或手術切除的意義不大,但出現了嚴重的威脅生命的并發癥(如晚期胃腸道癌大出血、梗阻),也通過手術的方法解除直接威脅生命的并發癥。手術的目的是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
6. 診斷性或分期性手術
臨床上,大部分腫瘤經過醫生的檢查以及 X 線、B 超、CT、磁共振、內鏡、穿刺細胞學檢查等,可做出較準確的診斷,但仍有一部分腫瘤手術前難以確診或難以準確分期,需要通過手術探查或取出部分或全部腫瘤作病理檢查,如乳腺腫塊的定性診斷或腹腔惡性淋巴瘤的分期性診斷。臨床對這類帶有診斷目的或分期目的而施行的手術稱為診斷性或分期性手術。
二、手術治療對營養狀況的影響
手術對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因手術部位和手術方式不同而不同。
頭、面、頸部的癌腫被切除后會干擾咀嚼及吞咽,進行鼻飼會引起患者的不適。
消化系統的癌腫被切除后,往往造成患者不能正常進食,也會影響消化吸收的功能,如食管癌腫切除后進行胃造瘺管飼,引起瘺口周圍漏液,同時由于兩側迷走神經被切除而發生脂肪吸收不良,還可發生胃潴留和腹瀉。胃大部切除術患者會影響正常進食,癌癥根治需要切除大部小腸時,則可造成消化不良,嚴重影響營養素的消化和吸收,造成三大熱能營養素的消化吸收障礙,形成熱能-蛋白質營養不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所以患者應注意其營養補充。全胃切除的患者會逐漸發生維生素 A、維生素 B12 及維生素 D 缺乏。回腸造瘺術后可發生水和電解質丟失,經數天后這種丟失情況才會減輕或完全消失。胰腺切除術后因沒有胰酶,會產生假性腹瀉樣綜合征,蛋白質和脂肪都會發生吸收不良。肝臟部分切除術會引起出血、膽汁瘺、肝功能衰竭等并發癥,術后出現肝功能衰竭與肝切除量以及肝硬化程度有密切關聯。 肝硬化愈嚴重,肝切除量愈大,發生肝功能衰竭的機會愈多。 因此,手術前就應積極進行保護肝功能治療,肝切除量應適當掌握,對有出血及膽瘺者均應積極給予治療。
因此,一些藥物、飲食上的調整以及自我照護的措施,有助于患者減輕癥狀,改善術后營養狀況。
三、手術治療的營養支持原則
術前一般需進行營養風險篩查或營養評估,若重度營養不良患者,不建議立行手術,需營養治療至少 7-10 天后再次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和評定,確定符合手術指征再行手術。
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大部分手術前至少 6 小時,患者不允許吃任何固體和高蛋白類食物,根據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除胃腸梗阻、胃排空延遲、胃腸蠕動異常和急診手術患者外,麻醉前 6 h 可進食不含脂肪及肉類的淀粉類固體食物,2 h 可口服清流質主要指碳水化合物制劑(不超過 400ml, 糖尿病患者慎用)。
手術后,根據手術切除的部位、手術大小或有無并發癥決定開始進食時間,短則 6~48 小時,多則 1~2 周或以上。患者在飲食過渡期間既要遵醫囑,又要結合自身對食物的耐受情況區別對待,不可強求。
開始進食后,多數患者先從飲水及易消化的稀米湯等清流食開始進食,根據腸道耐受情況逐漸加量,一般遵循由少至多,由稀至稠,由單種至多種食物,由流食,半流食到軟食的原則逐漸過渡。進食次數一般建議為每日 5~6 次。
當經口進食不足 60%的能量需求且 3-5 天時,依次選擇腸內營養治療、部分腸外營養聯合腸內營養治療及全腸外營養治療。
很多副作用會在術后幾天至幾周消失。如果副作用持續時間超過 1 周,并影響飲食的恢復,應盡快與主管醫生或臨床營養師聯系,請他們幫忙指導非藥物的干預方法或開一些對癥治療的藥物。
術后患者胃腸功能逐步恢復,不應暴飲暴食也不必過度忌食,宜根據自己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食量。一般情況下,低脂細軟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和耐受,如果由于厭食或腹脹等消化道癥狀使進食困難時,可不必勉強自己,可少食多餐,或采用“3+3” 治療方案(3 次正餐+3 次口服補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方法補充營養,也可適當選擇腸內和腸外聯合營養支持。
在出院前可以請臨床營養師制定一個個體化的飲食營養方案,同時請主管醫生或臨床營養科開一些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如果飲食恢復的慢或一周內體重下降 1~2kg 或以上,建議盡快聯系主管醫生、臨床營養師或醫療團隊的其他成員。
有助于傷口愈合的營養素
文章來源:醫世象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