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一生中大約會經歷 400 多次月經,而每個女生月經期的生理反應也所不同。
有些人的痛經就像腹部被捅了一刀那么痛,有時還伴隨腹瀉、腰酸、乏力等不適癥狀,到底痛經怎么樣才能根治呢?
“大姨媽”為什么會那么痛?
痛經是一種婦科常見疾病,表現為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有時伴有腰酸、惡心、嘔吐、腹瀉等不適癥狀。
新加坡貢方堂TCM中醫婦科專家丘保潤表示,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指生殖系統沒有器質性病變的痛經,一般在月經初潮后兩年內多見。
繼發性痛經與許多婦科疾病有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盆腔感染、宮腔粘連等。
如果你的痛經是繼發性的,很可能是子宮病變導致的,比如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癥」。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數據顯示,每 100 個女性中就有 10~15 人患這個病,每個女性都應該重視起來。
中醫怎么治痛經?
痛經會對女性朋友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產生較大影響,改善痛經癥狀、提高女性經期生活質量尤為重要。
中醫認為,痛經是因“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所致,證有虛實之分。所謂“不通則痛”,是指氣血流動受阻致痛經發作,如外在寒邪侵襲導致血脈收縮、內傷情志引發氣機壅阻等;所謂“不榮則痛”,是指體內血氣匱乏,無法正常滋養胞宮而引發痛經,體質偏弱的女性往往容易患有此類痛經。
臨床中二者相互交錯影響,形成虛實夾雜的證候,所以在治療和調養中需要重視這種“虛滯”狀態,不僅要“瀉實”還要“補虛”。
應對痛經,中醫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顯著的療效。中醫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將痛經分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氣血虛弱、肝腎不足等證型。治療原則以調理氣血為主。
除服用湯藥進行調理外,還可以采用飲食調理和中醫外治的方法進行治療和緩解癥狀。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故推薦患者在飲食中加入某些具有調經止痛功效的食物,如紅糖、姜、大棗等。
中藥內服
這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通過調配不同的草藥組方以調和患者的氣血、溫暖子宮及疏通經絡,如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物,肉桂、艾葉等溫經散寒藥材,都是常用的治療選項。
針灸療法
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來調整患者的氣血狀態,緩解疼痛。例如關元、腎俞、腰陽關、次髎、中極、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是治療痛經時常選用的。
中醫艾灸能夠促進子宮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和疼痛感。治療時,常用的穴位包括三陰交、關元和神闕,這些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調理肝氣、補充氣血。
醫案
高某,女,28歲。
主訴:素有腰痛,肛門至小腹憋脹疼痛,經期加重,甚者小腹劇痛,月經20天一至,血量不多,色暗紅,有塊,5~6天凈。西醫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末次月經3月11日。大便溏,量少不暢,1日1次,大便時自感直腸部位不適,已3年余。
診斷: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行氣
處方: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
當歸12g,生地黃10g,牡丹皮10g,赤白芍各10g,丹參20g,川芎10g,益母草15g,牛膝15g,檳榔片10g,厚樸10g,石菖蒲10g,三七粉6g(沖服),桃仁10g,紅花10g,路路通20g連服11劑。
反饋:調理兩月余,經期未見腹痛及下墜感,血量正常,色紅無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