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張常寧以“單月新增3個代言”刷新體育圈紀錄,但其當時在女排聯賽的表現卻呈現斷崖式下滑:一傳到位率還不到4成,還有被發下場的情況,進攻成功率跌破3成,多次替補登場后因傷離場。這位曾以全面技術被譽為“六邊形戰士”的奧運冠軍,正因商業與競技的失衡被卷入輿論漩渦。
張常寧的困境映射著職業體育的殘酷現實。30歲的她已步入排球運動員生涯末期,身體機能下滑、傷病反復迫使她思考轉型。代言不僅是收入來源,更是構建“后運動員時代”個人品牌的關鍵。然而,球迷的憤怒集中于“態度”質疑:抖音上妝容精致的“美妝博主”形象,與賽場上失誤頻頻的“替補主攻”形成刺眼對比。
爭議的爆發點出現在兩個層面:
專業性質疑:她在采訪中口誤說出“女排網高3.24米”(實際2.24米),被批“忘記初心”;
戰略矛盾:江蘇隊既需要她以老將經驗支撐全運會,又不得不在聯賽中啟用吳夢潔、唐欣等新人。與此同時,對比25歲的李盈瑩——更為專注訓練、保持自己的狀態——張常寧的選擇顯得更“功利”。
支持派主張“商業價值是運動員權利”:“代言合同是市場對她影響力的認可”;反對派痛斥“不務正業”:“若心思不在球場,何必占用球隊名額?”更深層的矛盾在于公眾對運動員的“神圣化”期待:他們既希望偶像保持“純粹”,又渴望其成為商業時代的成功符號。
張常寧的情況暴露了職業體育體系的制度性缺失:
保障機制不足:國內運動員退役后收入驟降,迫使現役期瘋狂“變現”;
商業開發規范空白:缺乏對代言數量、訓練時間的平衡約束;
公眾認知偏差:忽視運動員作為“職業人”的多元發展需求。
不過,女排聯賽總決賽的兩場比賽,張常寧用19+18的兩場比賽得分王來為自己證明,年近三十的她寶刀未老,她還將繼續征戰全運會。而賽場外代言女王的形象,只不過是她多樣人生的另一面。既當得了聯賽冠軍,也可以是體育網紅,這就是張常寧的人生,面面都很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