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他反復牙齦、鼻腔出血,
凝血功能異常背后,
竟牽出腫瘤驅動的3%罕見病!
看河南省腫瘤醫院血液科周虎團隊如何雙線作戰,
在“血液小偷”與癌癥的圍剿中破局!
一、突如其來的“怪病”
兩年前,21歲的浩宇(化名)牙齦時不時出血,擤鼻涕時紙巾上也會留下點點血跡。這個平時連感冒都少有的體育系男生,起初以為只是天氣干燥“上火”了。
但隨著時間推移,皮膚黏膜出血沒有停止,甚至一覺醒來枕頭上都沾著鼻血,他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在老家醫院檢查后,浩宇的凝血指標顯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僅剩11%(正常人應大于50%),血液凝固時間明顯延長,懷疑“血友病”。
蹊蹺的是,浩宇既沒有家族遺傳病史,也沒有受過外傷,沒有明顯誘因,不符合典型血友病的特征。
二、抽絲剝繭找“真兇”
轉診至河南省腫瘤醫院后,全國知名血友病診療專家、血液科副主任周虎敏銳察覺到異常:“小伙子突然出現獲得性凝血障礙,就像身體里突然出現‘凝血因子小偷’,背后很可能藏著更大的隱患。”
果然,進一步檢查發現浩宇的血小板持續下降,胸前壁悄悄長出一個拳頭大小的包塊,影像檢查更顯示全身多處骨骼出現蟲蝕樣破壞。
最關鍵的突破來自骨髓檢查:顯微鏡下,大量異常B淋巴細胞正在瘋狂增殖,這些“叛變”的免疫細胞不僅攻擊造血系統,還分泌特殊抗體“偷走”凝血因子——這正是獲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cquired von Willebrand Syndrome,AvWS)的典型表現!
“AvWS作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罕見并發癥,經常以出血為首發表現,很容易被誤診為遺傳性血管性血友病。”周虎說。
最終,浩宇被確診為罕見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這種惡性腫瘤正是引發凝血異常的罪魁禍首。
周虎介紹,獲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種罕見的獲得性出血性疾病,其發病率約占所有出血性疾病的3%。臨床和實驗室特征與遺傳性血管性血友病相似,但沒有個人或家族出血史,且多繼發于其他基礎疾病。流行病學數據顯示,這種疾病常與淋巴增殖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實體腫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關,且國內少有報道。
三、與“血液惡魔”的生死對決
治療面臨雙重挑戰:既要對抗兇險的淋巴瘤,又要糾正致命的凝血障礙。周虎團隊制定了精密治療方案:先通過輸注凝血因子穩住出血風險,隨即啟動精準化療。當第一輪化療藥物注入浩宇體內后,醫護人員24小時輪班監測,隨時調整用藥方案。
奇跡在第二次化療前出現:浩宇的凝血指標恢復正常!這說明隨著淋巴瘤細胞被清除,“偷凝血因子”的元兇正在潰敗。
經過四輪強化化療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PET-CT檢查顯示所有病灶完全消失。
如今一年過去了,浩宇已重返校園,定期復查顯示疾病持續緩解。
這個病例提醒我們:對于沒有家族史、但突發不明原因出血的年輕患者,不要將異常情況簡單歸咎于“上火”,及時排查潛在疾病,尤其需要排查淋巴瘤、骨髓增殖性腫瘤等血液系統惡性疾病,才能抓住治療黃金期。
周虎表示,在獲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的管理中,病因探索與精準治療是改善預后的基石。本例全面檢查后明確診斷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并通過強化化療聯合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實現疾病根治,為類似病例提供了重要參考。
未來需進一步研究淋巴瘤相關獲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機制,以優化個體化治療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