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召開在即,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今年將提交議案,建議將個稅起征點提高至10萬元/年(目前為6萬元/年)。
按照余代表的估算,個稅起征點提高,疊加贍養老人、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除后,家庭年免稅額度可達16萬元,可以定向減輕中等收入群體負擔,釋放消費潛力。他還建議將最高邊際稅率降至40%,以提升國際人才競爭力。
這個代表不錯,對打工牛馬充滿溫情。值得專門撰文表彰一下。
但這個議案的意義,不止在此。
1
我先上一下價值,減稅不是“少收錢”,而是“會賺錢”。
經濟學中有個“拉弗曲線”概念,它的核心邏輯是:稅收不是越高越好!當稅率超過某個臨界點,人們寧愿不消費(不工作/避稅),政府反而收不到錢。
如果政府收稅像學校小賣部賣烤腸——定價5元時每天賣100根,總收入500元;降價到3元后賣300根,總收入900元——那為什么還要死守高價?
全國人大代表余淼杰建議“提高個稅起征點”,正是看透了這條鐵律:真正聰明的管理者,從不盯著老百姓的錢包,而是琢磨怎么讓錢包自己鼓起來。
政府要學會從“收租人”轉型為“服務商”。
月薪1萬的打工仔如果每年多留4800元,可能報技能培訓班→找到更高薪工作→未來交更多稅;或者敢分期買新能源汽車,一并帶動電池廠招工。
如果企業主省下的稅金投入研發,就能做出爆款產品→創造就業崗位→帶動區域經濟
只要政府提供穩定的政策保障,人民自發連接創造價值。
2
翻開經濟史,高稅收翻車的案例比比皆是,而成功案例全是“減稅派”。
1974年拉弗在餐巾紙上畫下稅率曲線,直接推動了美國史上最大減稅——里根政府把最高稅率從70%砍到28%,結果富豪們不再逃稅,而是開公司招人,聯邦收入反而大增。
2018年,中國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提到5000元,約7000萬人免交個稅,但個稅總收入次年增長6.4%。
這些案例都在吶喊同一個真理:高稅猛于虎,活水才能養大魚。
國家看似少收稅,實則通過消費、就業、創新獲得更多長期收益。所以說減稅是“共同富裕加速器”。
余代表是“人間清醒”。
3
對比起來,很多“騷操作”提案叫人哭笑不得。
——某委員曾建議“對失業者征收再就業培訓稅”;
——某地方試探“呼吸稅”概念;
總之,都是想辦法撈錢。這不好。
余淼杰的減稅方案堪稱清流。 年收入10-30萬群體是消費主力,給他們減稅等于給商場、餐館、教培機構發補貼。把最高稅率從45%降到40%,國外金融精英可能回流,硅谷碼農愿意回國創業。
在一定程度上,或許還能破解“躺平詛咒”:當打工人發現月薪2萬到手1萬4,自然選擇“摸魚保平安”;若到手1萬6,可能主動加班沖績效。
而少收的稅會變成新訂單、新崗位、新發明,最終回饋給國庫。政府與人民從來不是“搶蛋糕”的關系,而是“做蛋糕”的搭檔。
余淼杰代表的可貴之處,在于看懂了《道德經》的古老智慧:“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畢竟,讓14億人自愿掏錢消費,可比逼著他們交稅容易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