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雙雙宣布本科擴招150人,目標直指國家戰略新興領域——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學科。本質是用規模換質量,賭注未來10年科技話語權。
清華大學:新增150個本科名額,成立通識書院,主打“人工智能+多學科交叉”,117門AI課程已落地,配智能助教、AI學習助手。
上海交大:連續“小步快跑”擴招,2025年再增150人,聚焦AI、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推出AI微專業、人機協作倫理規范,轉專業政策更靈活。
(圖片來源于學校官微)
這對2025屆頂尖考生而言無疑是巨大利好!
擴招背后:一場關乎國運的教育博弈
表面是招生數字的微調,實則是大國科技角力的縮影。中美AI人才缺口均超百萬,中國高校此舉既是回應"卡脖子"困局,亦是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但需警惕:
1、質量與規模的平衡:擴招后生均資源是否稀釋?AI師資儲備能否跟上?
2、教育公平的考驗:專項計劃擴容雖好,但農村地區AI基礎教育薄弱恐成隱憂。
3、帶給成都的啟示:本地高校如電子科大、川大是否跟進?成渝雙城經濟圈急需本土化AI人才培養方案。
報考指南:成都學子如何破局?
那么,頂尖高校擴招之后,2025屆以及接下來的成都學子,要如何抓住這破天的富貴?
1、戰略卡位:重點突破數學、物理基礎,高中階段參與信息學奧賽、AI科創項目。
2、交叉思維:避免扎堆純計算機專業,關注"AI+醫療/金融/能源"等復合方向。
3、政策紅利:抓住國家專項計劃窗口期,關注清北復交"強基計劃"動態調整。
4、本地機遇:電子科大"珠峰計劃"、川大"未來技術學院"提前布局,可作保底選擇。
總結
當AI以指數級速度重塑世界,教育的本質正在從"知識傳授"轉向"創造力孵化"。成都家長需清醒認知:與其焦慮于150個名額的競爭,不如幫助孩子構建面向未來的核心能力——跨界整合、人機協作、終身學習。
畢竟,在這場智能革命中,真正的贏家永遠是那些能駕馭技術而非被技術駕馭的人。
2024年兩所高校在川錄取分數
清華大學
理科:本一批最低分696分,對應位次全省第85名,招生人數50人。
文科:本一批最低分646分,對應位次全省第34名,招生人數4人。
上海交通大學
理科:本一批最低分695分,對應位次全省第94名(普通類);部分專業如工科試驗班最低分689分,位次228名,醫學試驗班最低分693分,位次131名。
文科:本科一批最低分639分,對應位次全省第34名。
| 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