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睿秋Lachel
來源:L先生說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會遇到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固然需要能力和經驗,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我們的心態和思維方式,其實可能更重要。
不夠良好的思維方式,會為我們平添壓力,制造許多阻礙和挑戰;而好的思維方式,則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擁有源源不斷的力量去行動。
因此,今天的推送,我想分享5個簡單但非常有效的思維方式。
它們能夠幫你用更全面的視角去看待事物,擺脫無謂的壓力的困擾,更有效地著手去解決問題。
1
我可以做點什么,
來幫助未來的自己?
這句話是針對拖延癥的。
拖延有很多種原因,有非常復雜的機制,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有一個共性: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其實不是拖延導致的結果,而是我們意識到「我正在拖延」這件事本身。
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往往會產生一些矛盾,這些矛盾會對大腦造成認知失調,產生巨大的不適感。
拖延令我們感到痛苦的,其實是這么一種認知失調:理性上我知道我不應該拖延,但感性上我就是不想去做。
因此,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拖延帶來的痛苦,唯一的方法當然就是「立刻去做」 —— 但如果這么容易的話,世界上就不存在拖延癥了。
每個人拖延都有自己的理由,可能是害怕失敗,可能是不愿面對困難,可能是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也可能是單純喜歡那種臨近截止期限、腎上腺素狂飆的感覺……
所以,一個更簡單、更有效的方法就是:養成這么一個習慣,平時在有空的時候,多問問自己這句話:
我可以做點什么,來幫助未來的自己更好地處理各種事情和挑戰?
這個做法的實質,是把未來的事情拆散、分解,并安排到現在「提前」去做。它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安全感:我并沒有真的在拖延,而是在為未來「未雨綢繆」。
重點不在于你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你有沒有好好地利用「什么都沒做」的這段時間。
舉個例子:我每周四都會發一篇推送,盡管大多數時候都是周四才開始動筆,但我一定不會拖到周四才開始構思。我可能會在周末開始考慮選題,周一開始構思大綱,周二開始查詢資料……
這樣,當我周四動筆時,就能夠做到心里有數,不需要完全從零開始了。
前述的這些準備事項,我也是放在閑暇的時候做,有空就隨手做一點。像這樣將這些「舉手之勞」匯集起來,就能夠為我提供充分的安全感和支持感。
同樣,如果你有一個任務需要去做、但還沒開始,或者你有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一直拖著還沒動手,又或者你就是習慣了等到臨近截至期限再行動……都不妨將這個方法用起來。
在每一天工作和生活之余,利用碎片時間將任務「化整為零」,讓自己更加有底氣。
它不在于一定要把任務提前完成百分之多少,而在于通過這種方式,來抵消掉自己對于「拖延」這件事的懊悔和排斥,從而調整好心態,讓自己能夠用更從容、更平靜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2
我最擔憂的結果是什么,
它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們總是很容易對未來憂心忡忡,擔憂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
比如,在一件事情開始前,我們很容易抑制不住地去想:「這件任務會不會很困難,會牽扯掉我許多時間精力?」
開始著手去做了,又會左顧右盼:「我會不會犯什么差錯,需要補救或承擔責任?」
好不容易把它做完了,又對自己的成果不滿意:「它會不會留下什么隱患,對我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
盡管這些心理活動,看起來都有點「愚蠢」,但許多人的確就是容易困于這種無謂的胡思亂想之中。如果你是一個高度敏感者,一定會有更深刻的共鳴。
這種現象,就叫作「災難性想象」。它指的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大腦中會持續不斷地閃過種種「尚未發生」的事情,并把它們往壞里想,不斷對自己造成壓力。
而災難性想象有什么特征呢?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滑坡謬誤。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對客戶說了些不太得體的話,他可能會想:壞了,我是不是惹客戶不高興了,他會不會向領導投訴,領導會不會處罰我。從而,陷入擔憂和焦慮里面,一直忐忑不安。
然而,這是一件事嗎?不是的,這是三件事??蛻舨灰欢〞桓吲d;即使不高興了,他也不一定會投訴;即使投訴了,領導也不一定會處罰。這三件事彼此之間有聯系,但前者并不一定會導致后者。
但是,喜歡用「災難性想象」去考慮問題的人,就很容易把這三件事看作同一件事,直接從第一點跳躍到第三點,想象最壞的結果發生,讓自己徒增壓力。
所以,更好的思維方式是什么呢?是每當你陷入對未來的焦慮時,都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最擔憂的結果是什么,它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像前面這個例子,假設客戶生氣、會去投訴、領導會處罰你的概率都是50%,那么這三件事都發生的概率是多少呢?只不過是 50% x 50% x 50% = 12.5%而已。
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最壞的結果,實際上需要依賴于前面一連串最壞的情形發生,它才會發生。因此,它發生的概率很可能遠遠小于我們的擔憂,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我們所擔憂的事情往往很少真的發生,原因就在于此。只要不是100%,每一個環節都會導致「最壞情形」概率的降低。
試一試用這種思維去分析問題,你可能會發現,許多事情,它成真的概率可能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低。那么,有必要為了這樣的小概率事件而煩惱嗎?完全沒必要。
這會是幫助你擺脫非理性的焦慮的極佳方法。
3
如果是某某看到我這樣,
他會說什么?
這是我非常推薦的一個方法:榜樣對齊法。用來應對憤怒、恐懼、焦慮、煩惱……等情緒的困擾時,非常好用。
每個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喜歡的人物,他們一定具備一些你想要的特征,是你憧憬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你的榜樣。
那么,下次當你陷入情緒的困擾之中時,不妨想一想:如果換成他,他會怎么想,怎么做?他如果看到你這樣,會對你說些什么?
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哪怕是針對5歲的孩子,當讓他們有意識去思考「在這個情景下,蝙蝠俠會怎么做」時,他們普遍都能表現出更佳的執行和控制功能。
一個小建議是:這個榜樣,最好不要從現實中去找,而是從虛構作品里找,可以是小說、動漫、游戲角色。
為什么呢?很簡單:現實中的人物往往是復雜的、多面的,我們一般只能看到他們的某一面,因此容易對他們產生過度的光環和濾鏡,從而對他們的真實情況產生認知偏差。
另一方面,對于虛擬人物,我們的了解往往也比真實人物更多、更豐富,更加能夠去想象「他們面對這個情境,會說什么、做什么」。
如果你暫時沒有這樣的對象,那么,你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如果是未來更聰明、更睿智、更充滿智慧的你,面對這樣的情境,他會怎么做?
這相當于讓未來更聰明的你,「穿越」回現在來幫助你。你會切身地感受到:我并不是孤立的、靜態的,我的過去和未來都是我的一部分。我正是解決了現在的問題,才成為了未來更聰明、更睿智的自己。
那么,還有什么能打倒我的呢?
這可以幫助你警醒過來,讓你用一種更冷靜的心態面對當下的問題,更加從容更地擺脫情緒的困擾。
4
我可以做出什么樣的行動,
來提高事情變好的概率?
一個對我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是:一切都是概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許多因素影響的,每個因素都會影響這件事發生的概率。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亦即概率為正;有的是逆向的,亦即概率為負。把所有的概率加總起來,就是這件事發生的概率。
但在這些因素里面,有許多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它們可能取決于其他人,可能取決于大環境……而有些是完全隨機的(亦即所謂的運氣)。剩下能夠被我們控制和干預的,很可能并不會很多。
隨便打個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個因素影響,其中可能只有10個因素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它們加起來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們也只能決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運氣決定。
當然,上述的數字都是我隨便一說的。但現實中,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控制可能都不會太多。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單線程」的幻覺,只是因為我們看不到那些無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個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換掉,用「我做了A,能提高B發生的概率」來替代它。
我好好鍛煉、注意飲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確保我不會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飲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鍛煉身體,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
進一步,它還意味著一件事:你想要達成一個什么樣的結果,首先你得把自己放到概率里面。
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困擾:我很厲害,很優秀,但總是得不到充足的機會,為什么這么不公平?
問題在于:機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你得想辦法去展示自己,才有可能被別人看到,才有可能被機會垂青。
很多時候,一個優秀的人,或者一個在別人眼中「成功」的人,一定比別人懂得更多、認知更深刻嗎?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為什么呢?在每一個別人選擇「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關口,他都選擇了「讓我試一試」。
如果你想尋求改變,那么不管你多忙、多沒時間、沒準備好……你所要考慮的,永遠都是:我如何能夠擠出時間去做出一些行動,來提高「好事發生」的概率?
你完全不去做,它就是0%;你去做了,它可能是5%、10%……盡管可能很微小,但它是可以累積的。日積月累,事情就會向著你想要的方向傾斜。
這跟抽獎的道理是一樣的。你想中獎,首先得把自己放進獎池里。即使中獎的概率很低,但你可以不斷嘗試,10次、100次、1000次……
只要你累積得足夠多,你「一直沒有成功」的概率,就會變得極其微小。
5
把時間拉長,
它還會顯得可怕嗎?
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焦慮,原因只在于注意力和威脅敏感的雙重作用之下,把事物的風險因素放大、再放大,從而讓它看起來似乎離我們很近、似乎高大得無法戰勝罷了。
就像你從特寫鏡頭往里看,看到了一頭猛虎。但如果你把鏡頭拉遠,你可能會發現:這頭猛虎原來跟你還隔著十萬八千里,它壓根無法真正傷害到你,只是你先前被鏡頭所困住,看不到彼此間遙遠的距離而已。
因此,一個簡單有效的建議就是:如果你對眼前的事情感到焦慮,不妨退一步,把目光拉遠一點,從更長遠、更高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把時間拉長到半年、一年、五年、甚至你的一生。
這個問題在一年的尺度里嚴重嗎?五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一生呢?
這個簡單的技巧,就叫作「心理距離」。你跟一件事情的心理距離越近,就越容易受它影響;反過來,你跟它的心理距離越遠,就越容易冷靜、客觀地處理它,擺脫情緒的干擾。
許多時候真正阻礙我們去解決問題的,不是問題本身有多么困難,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恐懼。但一旦你把「心理距離」拉遠,你就會發現:這種恐懼壓根不存在,它只是你的錯覺而已。
它只是在我們漫長而充實的人生里面,一朵并不起眼的小浪花,甚至可能連「曲折」都算不上。
一旦你開始覺得自己的生活暗淡無光,覺得眼前充斥著無窮無盡的問題,不妨讓自己退一步,緩一緩,在心里「把鏡頭拉遠」,問一問自己:這些問題真的值得害怕嗎?如果把時間拉長,它們還會顯得那么嚴重嗎?
這可以幫你找回勇氣,讓你重新找到面對困難的自信。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 THE END —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