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院精神心理科接診了一位15歲的初三女孩小雪(化名)。開學才兩周,原本成績還不錯的小雪好像變了一個人:每天早上哭著說頭痛惡心,凌晨3點還躲被窩里刷短視頻,數學月考成績從班級前10名跌倒倒數,最讓媽媽崩潰的是,她常常抱怨:活著沒意思......
這樣的孩子不是個例,最近一個月,因“厭學”來就診的中學生比平時多了近一半,很多家長直到孩子出現自殘行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其實不是家長口中所謂的“孩子偷懶、矯情”,而是心理在報警。中科院《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全國14.8%的青少年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現(其中輕度10.8%,重度4%),總體上抑郁、孤獨、手機成癮,隨著年級增長呈升高趨勢。
接下來精神心理科馬月將從科學角度解析開學心理問題的成因,并提供實用的解決方案。
1開學季“心理風暴”形成原因
/ 生物鐘紊亂:晝夜節律失控 /
1. 激素戰爭
假期熬夜刷視頻、打游戲,導致助眠激素褪黑素(助眠激素)分泌延遲;而晨間缺乏光照(如躲在房間)會使情緒調節劑血清素(調節情緒)合成不足,加劇白天情緒低落和焦慮。
2. 記憶崩盤
睡眠不足讓大腦情緒中樞杏仁核(情緒中樞)敏感度飆升,一句批評就能引發情緒海嘯,同時抑制記憶中樞海馬體(記憶中樞)功能,形成“越焦慮越學不會”的怪圈。
/ 學習效能滑坡:從“假期模式”到“開學模式”/
1. 手機依賴的雙重挑戰——不刷手機就渾身難受
大腦淪陷:刷短視頻、打游戲時,大腦釋放的多巴胺會(快樂激素)增加,長期高頻刺激下,孩子對低多巴胺的學習任務會徹底失去興趣。
戒斷酷刑:開學后突然斷網會引發暴躁、注意力渙散,類似煙癮發作。案例中小雪被沒收手機時,當場摔門而出,手指出現發抖、呼吸急促癥狀。
2. 開學適應策略缺失
假期松散的學習習慣與開學后的高強度任務學習節奏脫節,缺乏過渡計劃導致手忙腳亂。未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因動力不足而效率低下,陷入“努力卻無進步”的認知誤區,逐漸喪失信心,甚至逃避學習。
/ 社交困境:人際關系的“二次適應” /
1. 同伴關系緊張
假期中依賴線上表情包和簡短回復,開學后面對面交流時,因語氣或表情誤解對方意圖,發生爭執。開學后的成績排名、班干部競選等競爭加劇,易引發嫉妒或隔閡。
2. 新生社交恐懼
轉學生或初、高一新生易因“被排擠”的擔憂過度敏感,可能因微小事件(如被調侃發型、穿著)產生強烈焦慮。
3. 師生關系壓力
新學期學業要求高,可能對教學方式不適應,引發抵觸情緒,甚至逃課。(班主任誤以為小雪開學“不收心”,學習態度散漫,當眾批評其作業潦草,導致她拒絕進學校)
/ 家庭困境:互動模式的“隱性危機”/
1. 教育方式失衡
溝通沖突:家長常以“為你好”為名,使用命令式語言,引發孩子逆反心理。長期高壓溝通可能導致孩子拒絕交流,甚至情緒爆發。
過度干預:包辦學習計劃、強制補習班,削弱孩子自主能力,導致依賴或反抗。情感忽視:對孩子情緒問題敷衍回應(如“別矯情,哭有什么用”),這樣只能加劇孩子孤獨感和自我懷疑。
2. 家庭環境壓力
學習區不科學:光線昏暗、噪音干擾(如弟弟妹妹吵鬧),導致注意力分散。
缺乏情緒出口:孩子情緒激動時無處釋放,可能通過摔砸物品或自傷宣泄。
3應對策略
/ 學生自助工具箱:基于腦科學的實用方案 /
1. 生物節律重建計劃
晨光療法:起床后進行戶外活動10分鐘,(光照≥10000lux,室外陰天即可達到該水平),可促進血清素分泌。
階梯式調息:避免生物鐘“急剎車”。早起、入睡時間:每天提前15分鐘起床,每晚提前10分鐘入睡。調整三餐時間:早餐、午餐和晚餐時間與學校時間一致,保持均衡的飲食。學習節奏:每學習45分鐘休息10分鐘,進行適量的運動。
2. 情緒急救包
積極暗示: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新學期是新起點”、“我可以交到新朋友”等,也可以雙手輪流捏壓力球各10次,平衡自主神經系統興奮性。
4-7-8呼吸法又稱“神經系統天然的鎮靜劑”(促進睡眠):吸氣4秒 → 屏息7秒 → 呼氣8秒,重復3-5輪。
5-4-3-2-1著陸技術(應對急性焦慮):說出5種看到的物體→4種觸摸到的觸感→3種聽到的聲音→2種聞到的氣味→1種嘗到的味道,快速激活大腦皮層理性功能。
3. 擺脫手機依賴三步法
/ 家庭支持系統:從“壓力源”到“安全港” /
1. 家長溝通模式升級
開學季孩子的表現并非“矯情”或“懶惰”。家長對此常有的認知誤區:“孩子就是偷懶,逼一逼就好了”、“成績下降就是不用功”、“社交問題長大自然就好了。”。家長要摒棄錯誤看法,積極介入找出孩子不想上學的真實原因,幫助孩子重建心理韌性,有效溝通從改變話術開始:
2. 家庭環境布置
優化學習環境:房間整體采用淺藍色或米白色,學習桌面照度≥500lux的護眼燈,色溫4000K(模擬自然光),書桌旁放綠植。
設置冷靜角:在陽臺或臥室角落放置解壓玩具(如捏捏樂),握力器(5-10kg)和薰衣草香薰等舒緩工具。情緒激動時的做法:捏握力器10次→深呼吸嗅香薰→寫情緒關鍵詞。
3. 家校協同干預
家長與老師每周進行一次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社交情況,課業過重可以協商作業減量,保障孩子充分睡眠時間,逐步適應節奏。學校設有心理咨詢室,或校外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可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號碼“12356”進行及時咨詢。
4警示信號:何時需要專業干預
若孩子出現以下癥狀持續2周以上,請立即就醫:
1.情緒:情緒煩躁、頻繁哭泣、持續興趣喪失。
2.認知:持續的消極思維、自我否定、自傷念頭過度擔憂未來。
3.行為:拒絕上學、沖動行為、暴飲暴食或厭食、晝夜顛倒、自傷自殺行為。
4.軀體:不明原因頭痛/腹痛,無相應軀體疾病,或對癥治療無效。
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不是“脆弱”,而是大腦發育與社會適應的階段性挑戰,家長理解這背后的神經科學機制,用科學干預替代說教指責,才能將開學季的“心理風暴”轉化為成長的契機。心理韌性如同肌肉,越鍛煉越強壯,愿每個家庭都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充電站”。
文字|精神心理科 馬月(主管護師)
審核|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 閆俊娟(主任醫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