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當代國畫協會副主席張一哲
——傳統、自然與未來的交融,東方筆韻的當代覺醒與全球化敘事
記者:張老師,您好!作為中國當代國畫協會和中國當代油畫家協會的副主席,您的作品以“暖境冰雪”“炫墨風景”和野生動物題材聞名,許多讀者被您畫中傳遞的溫暖與生命力打動。能否先談談您的創作初衷?
張:謝謝,我的創作始終圍繞“人與自然”的主題。無論是野生動物還是冰雪山川,我都試圖通過畫筆展現它們的靈性與尊嚴。比如我的冰雪畫,雖以寒冬為背景,卻用溫暖的赭石、胭脂、藤黃去表現冰雪的肌理,甚至融入春芽般的青綠——我想傳遞一種信念:嚴寒中永遠蘊藏希望,正如人生低谷時也能找到向上的力量。而動物題材則是對生命平等的呼吁,人類與自然本應共生,而非掠奪。
記者:您提到“暖境冰雪”的創新性,傳統水墨多以黑白灰和大面積留白表現冰雪,而您卻大膽用色。這是否是您對“繼承傳統又改革創新”的一種實踐?
張:中國畫的筆墨精神是根基,比如我在雪景中仍注重留白與皴法的運用,但我的“留白”是顏料繪制的白,色彩上突破了傳統范式。古人用“墨分五色”已極致精妙,但當代人的視覺體驗更加豐富,融入西方光影、現代色彩心理學,能讓國畫與今天的世界對話。比如《雪融春醒》中,我用漸變的水色藍表現冰層消融,底色卻透出暖黃,暗喻寒冬將盡,這種“視覺隱喻”是傳統與當代審美的結合。
記者:近年來,中國畫在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您常參與國際展覽,認為中國畫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張:中國國畫的未來在于“扎根傳統,擁抱多元”。一方面,我們必須敬畏傳統藝術,比如書法用筆的力道、寫意精神的凝練,這些是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靈魂;另一方面,題材和技法需與時俱進。比如我嘗試用礦物顏料與水墨疊加,表現冰川的晶瑩感;也有更年輕的畫家將數字藝術與水墨動畫結合。此外,中國畫不能局限于山水花鳥,更要關注人類共同議題——生態、城市、人文關懷,這些主題會讓國畫在世界舞臺上引發共鳴。
記者:“新水墨現象”引發藝術界熱議,您如何解讀這種傳統藝術形態的演進方向?張(撫卷沉吟):中國國畫的當代性覺醒,絕非對傳統的消解,而是基因序列的迭代升級。(以指尖輕點案上宋元畫冊)當我們凝視這些千年卷軸時,看到的不僅是技法傳承,更是一個文明體系的美學編碼。當下的革新應當如黃賓虹所言"五筆七墨"般,在筆墨程式中解構出當代語法,宣紙可以承載數字藝術的量子糾纏,青綠山水能夠對話環保主義的生態哲思,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法新生”。
記者:您對當代中國畫家,尤其是青年創作者常陷入傳統承襲與個性表達的困境,有什么建議?
張:傳統不是用來供奉的青銅器,而是可編譯的文化源代碼。我有三點建議。其一,以傳統為舟,而非枷鎖。臨摹古畫不是復制,而是理解古人如何觀察世界。我曾花三年研習宋代院體畫的寫實技巧,這些功底讓我今天畫雪豹的毛發時能“工而不板”。其二,做時代的記錄者。當代畫家要有問題意識,我的野生動物系列則是生態危機的隱喻,而我的一位青年朋友以水墨表現廢棄工業區,同樣震撼人心。其三,保持真誠。藝術終究是心性的外化,迎合市場與潮流或許能獲一時之名,但只有真誠的作品才有長久的生命力。
記者:在全球化語境下,您強調的"新東方主義"如何避免成為文化消費的符號拼貼?張:看這幅實驗性山水(展示作品照片),絹本基底上既有敦煌礦物顏料的千年呼吸,又凝結著納米光敏材料的瞬時脈動。真正的文化輸出不是唐三彩與波普藝術的簡單媾和,而要用中國美學的元語言重寫當代藝術語法。就像圍棋AI顛覆了人類對棋道的認知,我們要讓散點透視解構西方焦點體系,使"留白哲學"成為全球藝術家共享的創作方法論。
記者:在藝術資本全球流動的今天,中國畫家如何建立價值坐標系?張(遠眺窗外): 當蘇富比夜場為水墨實驗作品亮起白手套時,我們要清醒,價格從來不是藝術史的裁判。我的團隊正在構建“東方美學價值評估體系”,將氣韻生動量化為能量軌跡算法,讓謝赫六法具備可解析的當代話語權。真正的文化輸出,是要讓紐約MOMA的策展人用“筆墨精神”來解讀書法抽象主義,而非我們永遠在解釋何為“書畫同源”。(助手呈上剛完成的冰雪作品)這幅《云雪新解》即將啟程參加大都會博物館的"絲路重構"特展,絹本上的墨跡,將在展館中與唐代古琴譜產生共鳴——這便是我說的“激活傳統的未來性”。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您未來在藝術創作和推廣上有哪些計劃?
張:我會繼續深化“暖境冰雪”系列,并籌備一場以“極地生靈”為主題的全球巡展,結合VR技術讓觀眾沉浸于極地生態的壯美與脆弱。同時,我計劃與環保組織合作,將部分作品拍賣所得捐贈給野生動物保護項目。藝術不僅是美的載體,更應是行動的號角。
記者:感謝您分享這些深刻的見解!期待您的作品繼續為世界注入溫暖與力量。
張:謝謝!愿我們共同用筆墨守護自然,以創新延續傳統。
張一哲:中國當代國畫協會副主席,中國當代油畫家協會副主席,當代新銳藝術家
主要成就:暖境冰雪畫,炫彩風景畫,野生動物畫
修復古籍《芥子園畫傳》《十竹齋畫譜》《本草綱目》《毛詩品物圖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