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利益和長期信譽的沖突。
封面 I 摩今眼鏡微博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娛樂圈的光怪陸離向來超乎想象。
自從吳亦凡與“強奸犯”畫上等號后,如此小眾的關聯詞匯再沒有在某位明星身上上演,直到幾天前王大陸風波的出現。
先是2月18日,王大陸因涉嫌逃兵役被移送至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登上熱搜榜。但離譜的事遠沒有結束。
更戲劇性的是,短短半個月之后,3月4日,王大陸又被曝因不會開車門而暴怒,并教唆他人毆打司機,遭警方移送檢方偵辦,案由是“殺人未遂”。
原來是新北地檢署在偵辦逃脫兵役案并查扣王大陸手機,在手機內發現疑似王大陸教唆打人的對話記錄和視頻,這才讓事件浮出水面。
圖注: 截止發稿前,王大陸海報仍在 摩今官博
大眾難以理解一位向來以如此陽光形象示人的明星會與逃兵役、涉黑相關聯,更難以理解當王大陸負面風波襲來時,司機所開的那輛特斯拉會成為眾矢之的,剛官宣代言不就的金主爸爸——摩今眼鏡會如此不離不棄,至今仍沒有與王大陸取消代言合作。
魔幻,真是太魔幻了!
馬斯克不會想到,自上次林志穎車禍事件讓特斯拉成為千夫所指的對象,這一次會再次因為臺灣明星而折戟輿論場。
不同的是,上次是特斯拉甩不掉的鍋,這一次則有些悲催的意味。
作為將王大陸推上風口浪尖的“殺人未遂”事件,起因正是始于一場荒誕的“開門困境”:
去年4月,王大陸乘機返臺,曾通過UBER平臺約車接機,來接送他的是一輛特斯拉。疑似因王大陸懷疑司機繞路,下車后發現鑰匙留在車內,又因不會 開車門而捶打車窗,隨即爆發爭吵,后來王大陸教唆黑道友人對司機實施報復。
圖源:新浪熱點
大眾吐槽特斯拉的點也在于此,雖然王大陸因打不開車門而報復司機屬實令人無語,但特斯拉所謂“無框車門”“感應式開啟”的“隱藏式門把手”創新設計早已讓無數人忍了很久了。
社交平臺上吐槽的聲浪早已一浪高過一浪:
河南某車主在零下5℃的清晨,對著特斯拉門縫哈氣十分鐘,才讓凍僵的把手勉強彈出;2024年哈爾濱暴雪中,一輛Model 3因門把手凍結導致車內一氧化碳中毒者無法施救,最終破窗耗時23分鐘......
這些細節暴露出新能源車為追求“科技感”而犧牲功能性的悖論:特斯拉首創 的隱藏式把手本為降低0.04%風阻,卻讓用戶在日常使用中付出更高認知成本。
圖源:特斯拉微博
不過好在王大陸這次用自己的“超雄”特質以如此黑色幽默的方式讓特斯拉官方意識到了問題,也不失為功德一件。
3月5日,特斯拉客服回應稱,會記錄客戶的使用反饋,并根據用戶的實際體驗不斷優化和更新設計,以提升使用便捷性。
如果說特斯拉的遭遇還可以讓人理解,那摩今眼鏡的境 遇則讓人又氣又心疼。
圖源:摩今眼鏡官博
2月13日,摩今眼鏡官宣王大陸為其全球品牌代言人,但2月18日,王大陸就因涉嫌“逃兵役”而負面纏身,為此,在社交平臺,王大陸此次代言被戲稱為“五日代言”。
但摩今眼鏡并沒有因此而與王大陸切割,隨后的許多天在摩今的官方渠道仍然可以看到王大陸的各種傳播物料。
直至3月4日王大陸再次因涉嫌“殺人未遂”被逮捕,摩今眼鏡仍然無視這些負面輿論。
3月5日,摩今眼鏡在其官方賬號發布聲明稱,針對近期網傳代言人所涉及事件,品牌方高度關注,并稱企業不會縱容任何違法亂紀行為,“具體情況還在 進一步了解當中,請大家耐心等待”。
圖源:摩今眼鏡抖音
但直到今日(3月6日),王大陸的物料仍在摩今眼鏡的官方掛著。
品牌方的態度不難理解,剛剛官宣的代言、花出去的代言費,投放的傳播物料屬實難以割舍。
但背后暗含的價值觀卻讓人難以茍同:
王大陸從《我的少女時代》的“痞帥男神”到“法制咖”的蛻變,說明了流量經濟對藝人德行的系統性忽視。當品牌方將明星代言繼續與否純粹簡化成商業收益,道德成了可有可無的選項卡。
而這才是最悲哀的。
本質上來說,摩今眼鏡的“消極應對”是短期利益與長期信譽的沖突。
這一點在摩今此前的回應中便可得知。這種“進可切割、退可觀望”的話術,暴露了流量經濟學的計算邏輯:據行業智庫測算,王大陸代言費約500萬人民幣,提前解約需賠付3倍違約金,而輿情監測顯示其仍有大批鐵粉堅持“無罪推定”。
摩今的猶豫,實則是商業風險與社會責任的成本考量。
但在我看來,摩今的這番操作屬實算不上高明。畢竟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下, 品牌方對問題代言人的處置速度,往往成為公眾衡量企業價值觀的標尺。
圖源:新聞晨報
2021年吳亦凡被刑拘后,韓束的響應速度贏得公眾掌聲;2022年鄭爽代孕風波中,Prada在丑聞爆發隔天官宣解約,接連塌房的代言人贏得公眾一片同情。
反觀吳亦凡事件中,遲遲不肯解約的LV,2023年李易峰嫖娼事件中,遲遲未行動的舒適達牙膏,都不同程度遭受大眾的抵制與質疑。
而針對摩今眼鏡的審判也已經到來:“這眼鏡品牌沒救了,網友都提醒到這份上還堅持要代言人,別的品牌都是二話不說先撤下再說。”
這也是現代商業社會的全新法則:消費者的道德審判遠比司法程序更快。
在我看來,摩今眼鏡更深層的考量在于沉沒成本陷阱。
據天眼查數據,摩今眼鏡母公司廈門摩今光學注冊資本僅500萬元,此次代言涉及的營銷投入或占年度預算過半。這種中小企業的"all in"式營銷,使其 陷入行為經濟學中的困境:寧可在輿論風暴中硬扛,也不愿承認前期投入已成沉沒成本。
圖源:摩今眼鏡官博
但摩今眼鏡可能并沒有意識到,當商業一旦沾染了道德的污點,很多時候花再多錢也無法挽回了。品牌方的觀望姿態,在司法程序與商業利益的夾縫中顯得愈發笨拙。
但這也正是“摩今們”選擇與明星深度捆綁時不得不下的賭注——賭的是代言人不會在合約期內塌房,賭注則是企業多年積累的品牌信譽。
不可否認,當下的商業是流量導向的。
歷史總是押著相似韻腳。不止于摩今在王大陸塌房幾天后仍曖昧不止。其實流量明星的“塌房”與品牌方的“裝睡”,早已在娛樂圈與商業場聯袂上演的荒誕劇中演繹了無數遍。
宏觀上看,在長期的商業實踐當中,明星代言為品牌形象帶來的巨大收益逐漸為品牌方所洞悉,將其奉為一種高效、“萬能”的品牌宣傳手段。
市場研究機構凱度在2021年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企業使用明星代言廣告的頻率已達到了42%,而全球平均水平只有16%。
雖然在接下來的幾年,無數明星的塌房給行業敲響了警鐘,但這種對流量明星的狂熱時至今日仍愈演愈烈:翻開明星商業價值排行榜,頂流們依然占據 商業代言的C位。
圖源:Prada官博
微觀來看,即便Prada已經遭遇了鄭爽、李易峰、蔡徐坤等多位頂流代言人的塌房風波,但其中國區總裁依然在財報會上坦言:我們需要用頂流撬動Z世代客群,即便風險系數高達37%。
2021年吳亦凡事件中,韓束憑借“光速解約+直播間玩梗”實現單日銷售額680萬的奇跡,被捧為危機公關典范。但鮮少人注意的是,其母公司上美集團隨后三年簽約的多位代言人中,仍有丁禹兮、林一等流量明星。
甚至某短劇頂流何健麒僅憑三個月爆紅便拿下8個代言,即便被曝私生活混亂后,仍有品牌因其“每萬元代言費撬動200萬GMV”的數據而冒險簽約。
其實品牌方并非不懂風險,只是流量明星粉絲的購買力實在太具誘惑力。肖戰成為貓人全球代言人后,品牌一億多的商品被迅速搶購一空,收銀系統甚至被擠崩潰;王一博代言國貨鴨鴨當天,品牌銷量直接破兩億。
甚至2024年某女星逃稅案曝光后,其代言的珠寶品牌遭遇粉絲“發票圣戰”——要求開具20元面值發票并集體郵寄,導致財務系統癱瘓三日。
很大程度上來說,品牌方對「流量經濟」的路徑依賴已深入骨髓。
從吳亦凡到鄭爽,從蔡徐坤到王大陸,金主們捧著“黑紅經濟學”的流量大快朵頤,卻忘記了反噬終將如約而至:“罪惡的行為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