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上海安亭、占地1.3萬平米的上汽大眾車輛安全開發中心內,每年要上演各類真車碰撞500余次,平均每天兩到三次。像上汽大眾途昂Pro,在開發階段經歷了足足82次整車碰撞。為什么要做這么多的碰撞測試?這些測試的目的是什么?日前筆者走進這家車輛安全開發中心,詳細了解了碰撞背后的故事。
一輛車從整車開發到下線、上市,要經歷從提出開發目標、功能定義、計算機仿真優化、再到整車碰撞驗證和零部件心性能測試的V字開發流程,其中最惹人矚目、最具話題性的,當然就是整車級碰撞測試。
現在汽車行業內卷激烈,大家都卷車身高強鋼,還卷激光焊接、氣囊數量。途昂Pro也是下了血本——82.3%的高強鋼占比,7.28米長度的激光焊接線,9氣囊,都屬于同級里的佼佼者。但光有高強鋼+激光焊接+氣囊多就夠了嗎?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效果如何還需要碰撞安全測試來驗證。
目前國內車企的車身安全開發,能同時滿足GB國標、C-NCAP、C-IASI(中保研)三大標準就算良心車。但三大標準覆蓋的范圍依然有限:例如GB國標主要包括正碰、側碰和追尾,40%偏置碰撞以及頂壓,C-NCAP包括正碰、50%偏置正碰、側碰以及側面柱碰撞。C-IASI包括25%偏置正碰、50%偏置正碰、側面碰撞、頂壓等等。
上汽大眾在滿足這三套標準的基礎上,還有自己的VW標準。拿車企最頭疼的“柱碰撞”為例,C-NCAP的柱碰撞是以32km/h時速,車身縱向夾角75度的角度撞擊。但這個柱碰撞有個“天生缺陷”,放一張途昂Pro的實車碰撞圖你就明白了。
發現了吧?C-NCAP的柱碰撞,實際上只考量前排乘客的安全,根本沒顧及到二三排乘客。于是在上汽大眾標準體系內,增加了90度夾角的二排、三排兩次柱碰撞,充分考量了二三排乘客安全。另外下圖這個場景大家都或多或少看到過,其實正面柱碰撞相比側面柱碰撞,生活中更常見。于是在上汽大眾體系內,還增加了正面的柱碰撞。僅一個柱碰撞,上汽大眾就要做4套標準。按照每套標準撞兩次來計算(一次測試數據,一次驗證數據),那就至少要撞8次。
另外,大家可能更多關注車型的碰撞成績,其實日常生活中還可能會出現翻滾風險。在翻滾場景下,除了要求座艙不變形,更重要的是氣囊能夠及時觸發,保護乘員在座艙內免收磕碰傷害。在C-NCAP要求的氣簾翻滾觸發試驗中,要求車企需要在三中翻滾場景中任選其一(沙坑絆翻、斜坡翻滾、堤坡翻滾)即可,而上汽大眾的標準是三個項目全做,累計要進行11次翻滾試驗,涵蓋沙地,大斜坡和單邊橋翻滾工況。
在筆者現場見證的沙坑絆翻試驗中,可以看到,雖然在翻滾中沙坑對車身各部位的能量沖擊轉瞬即逝,而且非常分散。但是它搭載的車輛翻滾識別功能迅速啟動,燃爆安全帶和保壓氣簾,而且側氣簾長達2.8米,保壓時間有6秒,不僅能為乘員提供全方位保護,而且有效防治乘員被甩出車外。
除了國標和行業標準,大眾內部標準還要覆蓋更多的場景,要求更嚴格,這就為什么要撞82次的原因。上汽大眾內部的安全開發體系,其實三個層級、四套標準:GB國標是第一層級的基礎標準,第二層級是C-NCAP和C-IASI,第三層級為大眾VW標準,是最嚴苛的最高標準。三個層級、四套標準交織覆蓋了日常用車的各種工況,保障了用戶的無死角安全。像途昂Pro僅在安全開發上,就用到了38輛試驗整車,進行了82次碰撞,安全測試項目共有367項,安全研發試驗超過2333次,投入了1.71億元。僅一個氣囊點爆和展開,要進行超過1090次的單項試驗(包括常規工況試驗、誤用試驗、極限樣件試驗、乘員離位試驗、環境模擬試驗、臺車試驗、電磁兼容試驗、有害氣體成分分析等),是行業的兩倍。為了讓行人保護性能達到開發要求,還進行了高達150余次行人保護試驗。其中很多內容,其實是C-NCAP和C-IASI測試無法體現的。
為什么安全是德系的核心DNA?其背后正是源于上汽大眾這樣的車企,對安全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投入和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