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李嘉誠以1180億港元天價出售英國電信公司Orange,一戰封神。
26年后,這位96歲的商業傳奇再次大手筆“甩賣”——價值228億美元的全球43個港口被緊急出售。
這一次,李嘉誠的“撤退”更果決,也更意味深長。
割肉228億
3月4日深夜,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發布公告,宣布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達成原則性協議,出售其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其中涉及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
根據公告,李嘉誠此次出售的標的資產覆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碼頭管理系統、全球物流網絡等核心資源。
長和特別強調,其將保留中國香港、深圳及內地港口資產,包括鹽田國際、香港國際貨柜碼頭等戰略資產。此次整體出售總企業價值為228億美元,預期將為該集團帶來逾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
23國、43港、199個泊位,連同智能碼頭系統與物流網絡,盡數歸入貝萊德財團囊中。一旦交易完成,這家美國資本巨鱷將掌控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躋身全球港口三強。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李嘉誠的“留白”——鹽田國際、香港貨柜碼頭等中國資產紋絲未動。
這種“西退東守”的切割術,透露出李嘉誠最新的戰略風向:剝離地緣風險高企的海外港口,攥緊大中華區的戰略支點。
資本永不眠。
受此消息影響,3月5日長和股價單日暴漲21.86%,市值飆升近400億港元,市場用真金白銀為這場撤退投票。
瑞銀算過一筆賬:190億美元入賬后,長和凈負債率將從23.6%驟降至18%,手握現金足以再造一個商業帝國。
不在火藥桶上跳舞
交易中最敏感的資產,是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兩座港口——巴爾博亞與克里斯托瓦爾。
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重要樞紐,每年承擔了全球6%海運貿易量,是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咽喉要道”。自1997年長和入主以來,這兩處港口成為李嘉誠的“印鈔機”。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不確定的政治風險。
特朗普政府近期屢次叫囂“收回運河”,甚至以武力相脅;美駐巴拿馬使館更公然散布“中國控制運河”謠言,逼得巴拿馬總統穆利諾親自辟謠。
當資本遇上大國角力,李嘉誠果然選擇抽身。與其在火藥桶上跳舞,不如將燙手山芋轉給貝萊德。畢竟,美國資本接手巴拿馬資產,某種程度上正是華盛頓樂見的“美國化”。
李嘉誠的“撤退哲學”
縱觀李氏商業史,撤退從來不是潰敗,而是精準的戰略收縮。
2015年長實系大重組,剝離地產專注多元化;2020年拋售歐洲電訊塔,套現數百億;再到今日港口大甩賣,每一步都踩在周期轉換的節點上。
李嘉誠“撤退哲學”背后,是刻入基因的危機感。
上世紀60年代香港暴動,他抄底地產;97金融危機,他囤積現金;08年全球衰退,他低價掃貨歐洲基建。
如今全球貿易壁壘高筑、海運紅利見頂,他再度嗅到風險,果斷“割肉”——用190億美元現金置換未來十年的騰挪空間。
李嘉誠的撤退,映照出全球化退潮下的企業家困境:當政治博弈凌駕于商業邏輯,再精明的算盤也難敵地緣裂痕。貝萊德接盤港口,看似資本的自由流動,實則是大國勢力在關鍵基礎設施上的重新卡位。
人老成精,更何況老超人李嘉誠。
他早已參透生存法則。保留中港港口,既是對基本盤的守護,亦是為未來可能的“再出發”埋下伏筆。畢竟,鹽田國際的集裝箱仍在日夜流轉,深圳碼頭的龍門吊依然起落如常——西方不亮東方亮,總有一處港灣能泊船。
撤退,是更高明的進攻。
這一次,96歲的李嘉誠,用228億美元的撤退告誡世人:真正的戰略家,不僅要敢在潮頭弄浪,更要懂在風暴前收帆。
當時代的颶風掠過,那些活下來的,永遠是提前系緊錢袋子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