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這么個國家,沒有統一的語言,也沒有統一的宗教,甚至連飲食習慣都不統一,不過卻依然能夠在地圖上頑強地占據著一片土地——這便是印度。
有人在網絡上發出疑問:印度是個“假國家”嗎?理由是法語定義了法國,德語塑造了德國,而印度呢?
除了聯邦制,似乎無法將這片土地凝聚成一股繩。
先說語言。印度有22種官方語言,122種主要語言,還有數不清的方言。
北方一邊嚼著薄餅,講著印地語;南方一邊吃著米飯,用泰米爾語聊天,就連問候方式也大相徑庭
對比之下,歐洲國家,多半靠語言來劃界,法國人聽不懂德語,就劃清了界限。
可印度人似乎并不在意這種亂糟糟的情形他們以英語來爭吵,用方言去歡笑談天,甚至在寶萊塢電影當中將各種語言混合搭配在一起。
語言沒有分裂印度,反而變成了它的粘合劑。
再看歷史。歐洲國家多半靠國王、戰爭把疆土捏合在一起,印度卻像個意外拼盤。
孔雀王朝、莫臥兒帝國、英國殖民,層層疊疊的歷史讓印度成了一個文化實驗室,而不是鐵板一塊的民族
但正是這種亂,孕育了印度的張力。
如果靠血統或宗教強行團結,印度的多元性就像一鍋大雜燴——辣的、酸的、甜的都有,味道十分怪。
有人說聯邦制是印度唯一的救命稻草,不然早就散架了。
可我倒覺得,聯邦制只是表象,真正的秘密藏在印度人的腦子里。
他們習慣了差異,接受了混亂,甚至把不同當成了日常
法國人或許會為了那一口純粹的法語而爭得面紅耳赤,脖子都漲粗了;不過印度人卻能夠在火車之上與陌生人聊得興致勃勃,即便雙方語言并不相通。
這種散裝靈魂,不就是國家的新形態嗎?
所以,印度是“假國家”嗎?也許吧,如果你的字典里國家必須整齊劃一。那印度就算不得一個國家。
相比之下,那些靠語言或邊界硬撐的國家,印度的“假”,反而更真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