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通信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一方面,5G網絡建設的巨額投入與收入增長之間的差異日益顯著,電信運營商普遍面臨“高投入、低回報”的嚴峻挑戰。權威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主流電信運營商的平均收入增長率約為2%,部分市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4年通信業統計公報亦顯示,中國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74萬億元,同比增長3.2%,這一增速顯著低于同年5%的GDP增長率。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AI)為代表的新技術浪潮洶涌澎湃,正倒逼產業急切尋找突破路徑,電信運營商亟須重構網絡價值體系,以應對前所未有的變革。
“技術+生態”直面轉型挑戰
產業轉型的“陣痛”折射出信息通信產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網絡能力與商業價值脫節。電信運營商傳統的“管道化”運營模式難以為繼,須從“連接提供商”向“價值賦能者”轉型。與此同時,技術復雜性呈指數級增長,從無線接入網(RAN)到核心網,從地面網絡到非地面網絡(NTN),多維度創新使網絡運維成本直線飆升。愛立信東北亞區副總裁吳立東在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25)前瞻會上坦言:“產業既處于重要轉折期,也困于發展平臺期,突破需要技術、模式與生態的協同創新。”
面對增長瓶頸與技術革命的雙重挑戰,兩大趨勢成為破局的關鍵。一是技術的融合驅動效率革命。AI與移動網絡的深度融合,正逐步重構網絡設計、運維與商業模式。例如,AI原生部署可減少約75%的網絡運維工作量,而意圖驅動網絡則實現了智能編排,讓電信運營商得以從煩瑣的手動配置中解脫出來,解放更多生產力。二是生態協作釋放規模價值。單一企業難以覆蓋從芯片到應用的全鏈條網絡創新,開放應用程序接口(API)、高性能可編程網絡等先進理念的落地,正推動信息通信產業從“封閉競爭”走向“開放共創”,這也是MWC25的“匯聚·連接·創造”主題中,“匯聚”一詞的內核所在——聚智聚力、共創共贏。
“可編程+AI”賦能新質網絡
2024年,愛立信提出“高性能可編程網絡”的理念,試圖通過差異化連接能力打造一張新質網絡,破解電信運營商普遍面臨的增長難題。一年后,這一理念已從戰略構想邁入規模化實踐的嶄新階段。其核心邏輯在于:將網絡從傳統的固定基礎設施轉變為靈活多變的能力平臺,通過開放API和智能編排,精準滿足多種場景的業務需求,并為電信運營商創造豐富的多元變現機會。
愛立信中國區技術部副總經理張永濤表示:“高性能可編程網絡能夠穩定運行,離不開眾多技術的支撐,如硅芯科技、云化技術和AI的深度融入。”據悉,在MWC25上,愛立信展示了最新發布的Air 3266與Air 3285等無線設備。這些設備采用了先進的3納米制程硅芯技術,功耗降低了約30%,碳足跡更是減少了40%~50%。其被動散熱設計、寬頻氮化鎵功放等創新技術,兼顧了卓越性能、低總擁有成本與可持續性,為高性能可編程網絡加速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底層支撐。
同樣,AI能力是高性能可編程網絡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愛立信5G-A套件引入AI原生功能,支持網絡切片、動態資源分配等核心能力。同時,愛立信智能自動化平臺(EIAP)實現了rApp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有效解決了多應用沖突的問題,降低了開發門檻。
針對AI在信息通信產業中的深度應用,張永濤強調了垂直領域AI模型的不可或缺性:“在無線網絡底層,我們構建的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大模型,而是信息通信產業獨有的AI模型。”例如,愛立信的rApp通過專用的算法優化無線資源調度,使故障處理效率大幅提升約80%。
AI不再是錦上添花的技術選項,而是重構網絡經濟性的核心變量。
“開放+協作”尋求產業確定性
本屆MWC25傳遞出一個清晰而明確的信號:信息通信產業的未來已不再局限于技術參數的比拼,而是生態協同能力的較量。這種轉型的背后,隱含著三重確定性趨勢。
一是從“連接”到“能力”的范式轉移。網絡可編程性、開放API、意圖驅動等先進理念,正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轉化為數字社會的“底層操作能力”。
二是AI正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條。2024年堪稱AI爆發元年,各行各業都試圖與AI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電信運營商亦持續加大AI投入,尋求更多增長極。電信運營商專用AI已在運維、節能、用戶體驗優化等領域展現出巨大價值。
三是“全球本土化”戰略思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例如,愛立信推出的超過130款硬件產品均融合了“全球設計、本地適配”的先進理念,這充分反映了在當今全球信息通信產業頻譜碎片化、政策差異化、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全球分工與生態合作的重要性。
可以肯定的是,信息通信產業的未來深深依賴于全球資源的整合與開放協作:從API經濟到硬件接口開放,從開發者生態到運營商聯盟……開放與合作不僅是技術演進的內在需求,更是電信運營商擺脫價值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高性能可編程網絡的規模化發展離不開生態協作的強力支撐。例如,愛立信主導成立的Aduna公司,成功聚合了全球12家頭部電信運營商的網絡API資源,并通過谷歌云、Vonage等平臺向開發者全面開放。此舉旨在解決API碎片化問題,大幅降低企業調用網絡能力的成本。在MWC25展臺上,Aduna聯合合作伙伴展示了從工業物聯網到公共安全的眾多案例,成為整個展會的一大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愛立信將展臺塑造為“創新樞紐”——100余家合作伙伴積極參與展示,涵蓋了芯片、終端、云服務、垂直行業等全產業鏈條。如愛立信與英偉達Omniverse合作的汽車銷售解決方案,通過AR眼鏡與網絡切片的結合,實現了高精度3D車型渲染,有力推動了零售業數字化轉型。這種“聯合創新”模式,正重構信息通信產業的競爭邏輯。
多年來,電信運營商關注的核心問題始終聚焦于三個方面。張永濤總結道:“一是如何提升網絡性能和用戶感知。我們通過網絡可編程、差異化連接能力來滿足這一需求。二是如何解決日益增加的網絡復雜性問題,可以通過擁抱AI技術,發展自智網絡、基于意圖的運營等方式來應對。三是如何拓展新的業務領域,建設網絡的目的是讓其得到充分利用,我們從新的規模用例、新的業務領域、新的業務模式以及新的業務能力等方面入手,為電信運營商創造更多盈利機會。”
獨行雖快,但眾行方能致遠。信息通信產業正加速由獨立創新走向生態共榮的嶄新階段,恰如AI產業的繁榮發展亦走過了從“閉源競合”到“開源盛世”的必由之路。愛立信在MWC25上的生動實踐表明,只有將“技術領導力”與“生態凝聚力”深度融合,網絡才能真正成為孕育創新的肥沃土壤,推動移動通信產業邁向未來的“未至止境”。 (文章轉自:人民郵電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