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徐小栩
" Type="normal"@@-->
休斯頓大學布琳·布朗博士,曾在播客訪談中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位女性因過度共情患上抑郁癥,甚至不敢看流浪貓的眼神,總覺得如果不收養它們,自己就是冷血怪物。
這種愧疚感令人備受煎熬,但這并不是個例。
布朗博士通過研究發現,60%的助人從業者因過度共情出現“替代性創傷”,長期失眠、消沉乃至自我厭惡。
他們把陽光給了別人,把別人的陰霾全盤接收,對自身的痛苦無能為力。
白巖松說過:
“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 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人的心理空間是有限的,過度共情他人,自身的能量就會耗竭,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中。
建立心理邊界,停止過度共情,不僅能養成高能量體質,更好地點醒他人,也能得到應有的回饋。
別讓過度共情,壓垮你的生活
心理學家伊萊恩·艾倫發現,20%的人有著異常敏感的大腦,在面對他人的情緒時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應。
比如:
看到陌生人淚流滿面,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跟著愁眉苦臉;
聽到身邊人彷徨無助,自己也擔心前途迷茫、焦躁不安。
長時間處于情緒波動狀態,會讓身心不堪重負。
《共情式人際交往》中,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小,金莉的母親就對她有過高的期望,有一點兒不合母親心意,母親就會長吁短嘆。
金莉一直生活在緊張和恐懼中,生怕自己惹母親不高興。
在她成年后,母親更是一副充滿怨氣的樣子,不是埋怨丈夫不體貼、女兒不爭氣,就是反復訴說自己的辛苦和不易。
金莉不敢表示不滿,有時候她會懷疑母親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這讓她變得越來越自卑,終日生活在不安和焦灼中。
一味地同情他人,承載著他人的痛苦,結果讓自己變成了情緒垃圾場。
弗洛伊德一語驚人: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每個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負面情緒過多,必然會有崩塌的一天。
當苦悶無法向外宣泄時,它就會逆轉向內,變成可怕的自我攻擊。
這兩年,博主@邦妮也受到了過度共情的困擾。
有個朋友向她吐槽工作中的挫折和不公待遇,她比朋友還難受,仿佛那些事情她正在遭受著。
于是,她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安慰,幫忙想應對辦法。
有時候,為了讓朋友心理能平衡一些,她把自己的傷痛也坦露給了對方。
然而離譜的是,她還在為朋友的遭遇寢食難安,朋友居然早已把她的隱私透漏給了別人,這讓她叫苦不迭。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共情力太強,容易使人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卷入他人的痛苦中。
一直做別人的“樹洞”,很容易擾亂自己的磁場,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你同情誰,就會介入誰的因果,背負誰的命運。
清醒的人,從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看過一句話:
“一個人最清醒的認知,是明白別人的情緒與自己毫無關系。”
能夠共情他人是善意,將共情力維持在適當的范圍內,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老友記》中的烏索普,常常對好友們吐槽,似乎對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不滿意。
莫尼卡作為烏索普的好朋友,起初總是試圖安慰他鼓勵他,但烏索普的消極情緒似乎永無止境。
漸漸地,莫尼卡發現自己的能量越來越少,她也常常感到疲憊和沮喪。
于是,她嘗試著遠離烏普索。
跟烏索普保持了一定距離后,她發現自己重新變回了那個樂觀的人,甚至連生活里的事也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情緒容量的概念指出:
每個人所能承受的情緒都是有限的,吸食別人的壞情緒,只會擠壓自己的好心情。
不妨勇敢承認自己渺小,學會間歇性冷漠,恪守彼此的界限。
可以提供舉手之勞,但無需踮起腳尖托舉。
作家李尚龍分享過一段經歷。
當初他剛到北京打拼,一連幾年工作都沒有突破。
周圍全是落魄的失意者,苦悶像流感一樣肆虐,使得他更加迷茫無助。
但有個朋友卻與眾不同,他出身農村,起點比大伙都低,卻每天樂樂呵呵。
雖然朋友跟周圍人關系也不錯,但完全不受他們的情緒影響。
這位朋友攢錢買了部相機,沒事就走街串巷拍街景。
幾年后,那些抱怨的人仍在慘淡中茍延殘喘,這位朋友卻憑借一幅攝影作品獲得30萬獎金,之后開始創業。
最終,清醒理智幫他實現了逆襲。
生活中,各種情緒和聲音是在所難免的,但選擇怎樣的生活完全取決于自己。
與人相處,首先要修煉穩定的內核。
保持鈍感力,在外界刺激和自身反應之間拉開距離。
暫時避開那些惱人的情緒,把精力投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用具體行動替代情感卷入,把內心消耗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此,才能不被他人情緒污染,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能量,過上想要的生活。
放下助人情結,置頂自己的感受
知乎上有個提問:
“怎樣使自己處于高能量狀態?”
有個高贊回答說:
“少替別人操心,把共情力都用來強大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對于他人的難題,我們要心存善意,但也要量力而行。
放下不必要的責任,會變得輕松自在。
如何保持適度的共情狀態,提升自己的能量呢?
給朋友們以下幾點建議:
1、明確情緒責任的界限
看到別人情緒激動,你也跟著抱打不平;
生怕給到對方壓力,做什么都小心翼翼。
生活不順、交友不善、耐力變差……其實這些都跟自己有著直接的關系。
對別人的事情過于操心,你就越界了。
若是他人的心情影響到自己,便要順從內心,向對方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默默告訴自己:
“這是他需要面對的課題,我不需替他承擔壓力。”
通過區分情緒歸屬,避免無意識的情感融合。
2、培養“認知共情”而非“情感共情”
在人際交往中,共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很多人陷入“情感共情”的誤區,認為不共情就是自私冷漠。
實際上,恰當的共情,不是停留在情感表層的反應,更是在認知深度的洞察。
調整思維方式,理性地看待問題,不被對方的情緒帶走。
比如在傾聽時,分析事情的本質和原委,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決方法和積極方面。
這樣,既可以避免自己情緒勞動,又可以讓對方的負面情緒得以緩沖。
3、建立自我關懷的優先級
作家水木丁非常喜歡在社交平臺發表對時事的看法,可總有意見相左的人對她進行攻擊。
最初,對方的情緒黑洞讓她無法招架。
后來,她開始學著自我保護,不再回復過激的言論,反倒可以坦然地暢所欲言,大大方方做自己。
這世上,真正擊垮我們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太敏感的自己。
只有先關愛自己,把精力聚焦自身,遇到意外狀況時才能保持自己的節奏,做到從容自若。
有句話說得好:
“生活的意義,不是為別人的情緒找出口,而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可以適當地伸出援手,但絕不能讓過度共情成為束縛自己的繩索。
健康的共情模式是: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看得見對方的需求,也能守得住內心的底線。
對自己負責,把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把心思用來感受生活,才是這一生最大的責任。
點個在看,愿你不被他人擾,自在過余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