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360行行行出狀元。但是,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有不少跨界發展成功的案例。例如,演藝界的沈騰從話劇演員,到百億電影票房明星;相聲界的郭德綱做了國內最成功的京劇團——麒麟劇社,如此等等。”
01—
產業界跨界早已有之
其實,不止是文藝界,產業界更是如此,并且成功的案例也很多。
先說一個海外企業的例子:
2007年,PC行業的蘋果公司,發布其第一代iPhone,進軍諾基亞統治的手機行業。時至今日,IDC數據顯示,2024年蘋果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2.32億部,市場占有率為18.7%,排名全球手機品牌第一位。
我們再舉一個國內企業的例子:
2016年,通信行業的華為公司,推出了首款筆記本電腦,進入了PC行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2024年華為PC在國內市場的出貨量為430萬臺,市場占有率11%,成為了僅次于聯想的國內第二大品牌,超過了惠普、鴻基、華碩等老牌廠商。
02—
國內跨界,依然火熱
除了上述的兩個10年前的例子之外,現在產業界的跨界依然頻頻上演。
2024年3月,手機制造行業的小米集團,正式發布了旗下的小米SU7新能源汽車。短短9個月的時間,小米汽車的交付量就突破了13.6萬臺。事實上,限制小米汽車銷量并不是市場需求不足,而是自家的產能跟不上。
日前,小米集團發布了2024年年報,雷老板評價是史上最強年報。其中,小米汽車業務為其貢獻了328億元的銷售收入。2205年2月,小米又發布了小米SU7 Ultra,售價超過50萬元,但是依然訂單爆滿。雖然小米造車只有1年時間,基本已經可以確定這個跨界成功了。
不止是小米在跨界,國內產業界的跨界廠商,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再比如說,電商公司京東做物流和快遞;工程機械巨頭徐工和三一,客車行業巨頭鄭州宇通,都跨界造重卡;生產高鐵的中國中車,跨界造新能源客車。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上述的這些廠商,進入新行業后也都做的可圈可點。其中,徐工集團造重卡,2024年成為國內新能源重卡銷量的冠軍。京東的快遞,也可以與順豐相媲美,都是國內高端快遞的代名詞。
03—
跨界,為何能成功?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其實所有的行業都是開放競爭的,本就沒有什么界。當然,這里所謂的“界”,并不包括那些特許經營的行業,例如:石油、煙草、銀行、食鹽等。
只要是在充分競爭的行業內出現了投入、產出的不均衡,必然會引發新的競爭者進入。而作為新的跨界進入者,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至少有兩點必不可少。
其一,是有革命性的創新出現。
以蘋果公司手機市場就是如此,當蘋果用無鍵盤的智能手機,降維打擊功能手機時。其實,這場跨界的競爭,不用較量就已經分出了勝負。
其實,華為進入PC市場,也有這方面的意思,雖然說技術創新沒有那么顛覆。但是,在PC、手機、平板、手表等多終端互聯等方面,也給出更實用的技術。華為PC能夠迅速進入行業前2,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二,是能夠整合供應鏈,降低成本
這個所謂的成功秘訣,說白了就是價格戰。我們的產品質量好,價格又低,即便沒有太大的創新,照樣能夠在競爭中取勝。
其實,小米在造汽車之前,在手機、家電、插線板、簽字筆等細分領域,都是用的這一個打法。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小米手機誕生之初,大品牌智能手機還動輒4000-5000元+的售價,并且山寨機橫行。2011年,小米手機上市直接定價1999元,不僅把品牌智能手機的價格打下來了,也清理出去了所有的山寨品牌。
如今,小米汽車走的也是同一個路線。依靠著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產品小創新,就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扮演了整頓市場的角色。
04—
最后
其實,我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們非常樂于看到這樣的跨界出現。無論是文藝界還是產業界,只要有跨界競爭的出現,這個行業一定會變得更好。
這些新的跨界玩家,就是進入傳統行業內一條鯰魚。沒有這條鯰魚的存在,池子里的魚就會躺平,連翻身都懶得翻,最終自己也會窒息而死。正是有了這些跨界的玩家,我們的汽車、電腦、手機、電驢……都在越變越好。
當然,不是說跨界一定就能成功,這本身也是冒著絕大的風險和壓力的。正如雷老板所說,跨界造車是押上了一生的榮譽和成就。可見,跨界也許謹慎和認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