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昆山巴城老街,青石板浸潤著露水,粉墻黛瓦間飄來一縷昆曲的水磨腔調。這條建于100多年前的窄巷,因《北上》劇組的到來而沸騰:工人們叮叮當當地復原20年前的居民小院,燈光師在臨河茶館調試著20世紀90年代質感的暖黃光束,主演們在飛鳥北上茶館的仿古窗欞前對戲……隨著3月3日《北上》在央視一套首播,這條沉寂多年的老街正以“劇中人”的身份蘇醒,將熒屏上的運河史詩,化作現實中的文旅敘事。
《北上》是中宣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項目、江蘇省重大題材文藝創作資助項目、江蘇省廣播電視局精品扶持項目,由中央電視臺、江蘇省委宣傳部、愛奇藝、啟蒙影業、江蘇文投共同出品,江蘇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制。這部改編自徐則臣茅盾文學獎獲獎同名小說的劇集,由《追風者》導演姚曉峰與《父輩的榮耀》編劇趙冬苓強強聯手,白鹿、歐豪等新生代演員與李乃文、王學圻等實力戲骨共同演繹運河人家的時代悲歡。
作為國內首部聚焦京杭大運河生態變遷的影視作品,《北上》的“含昆量”超過九成,劇組曾為取景輾轉運河沿線十余座城市,最終被昆山巴城老街的原生態震撼:200米長的石板街仍保留著“一線天”的窄巷格局,河畔烏篷船與茶館評彈聲交織出市井煙火,楊守松、俞玖林等昆曲研究者和從業者的工作室,更讓“非遺”走出櫥窗,化為流淌在街巷肌理中的日常。這種未被商業過度侵蝕的文化純度,正貼合劇中“花街小院”所需的時空質感。
《昆山之路》《昆曲之路》作者楊守松說:“昆山雖不在運河邊,但與大運河有著不解之緣,昆曲一路北上風靡大江南北,靠的就是藝人們通過大運河開枝散葉。”作為拍攝點位之一的飛鳥北上茶館,現在也成了網紅打卡點,主理人黃毅群開心地說:“當時拍攝時多個場景在茶館取景,我能在劇中看到自己的茶館和老街,感覺特別親切。”
“從劇組在巴城布景開拍,我就一直關注著《北上》的進展,終于等到了開播。通過《北上》的鏡頭,既能看到運河人家街坊鄰居生活的煙火氣,又能感受到年輕一代去大城市闖蕩的勵志和熱血,同時更能體會到友情與愛情的真摯和可貴,這部劇值得一直追下去!”作為地道的巴城老街居民,王志洪仿佛看到了身邊的一代人。
《北上》與昆山的共振,遠不止于物理空間的復刻。劇中主角周家母親吟唱昆曲的片段,恰與以唱昆曲消磨時光的古街居民身影重疊。而這種虛實交融,正成就了一種向昆曲發源地巴城的致敬。更意味深長的是,劇中少年們奔跑過的石板街,在現實中正被賦予新使命:老街已在全面復刻劇中場景原貌,復原劇中情感戲名場面打卡點;時光鯉文創小店將定期更新“巴城好物”,讓游客把“老街記憶”和“花街故事”揣進口袋帶走。
大運河的水聲在熒屏內外交響,流淌千年的人文血脈正借由《北上》的光影敘事煥發新生。當巴城老街的青石板與鏡頭里的“花街”重疊,當昆曲的水磨雅韻穿透歷史煙云,這座江南小城以最本真的文化肌理,完成了從運河人家到時代鏡像的蛻變。從飛鳥北上茶館的雕花窗欞到陽澄湖畔的四季文旅版圖,從劇中少年逆流尋根的青春敘事到巴城老街守護昆曲的生動實踐,《北上》早已超越影視文本的范疇,成為解碼江南基因、重構城市精神的文化密碼。
眼下,巴城鎮正對劇中的拍攝點進行修繕改造,計劃于3月16日全面對外開放。屆時,恰逢郁金香賞花季,文創市集與春季踏青賞花將串聯起“追劇+賞花”的復合體驗,讓“流量”真正沉淀為“留量”。此外,夏季以水之夢樂園打造清涼休閑場地,秋季借大閘蟹吸引全國老饕,冬季用“圍爐煮茶”等養生活動為游客“破冰”。這種四季輪轉的文旅產品設計,也暗合了《北上》的劇情:比起如何離開,更重要的是怎樣歸來。當劇中角色經歷都市闖蕩后重返花街重拾童年記憶,現實中的昆山也完成了一場從“產業高地”到“文旅強市”的身份重構。
(編輯:晚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