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經濟”興起,我國正處于第三次國產替代浪潮當中,半導體各個領域的小龍頭在資本市場上集體發力,繼氮化鎵龍頭英諾賽科登陸港股之后,光刻膠小龍頭恒坤新材、探針卡龍頭強一半導體也都遞交了招股書。
近期,矽電股份IPO注冊生效,A股市場火熱的半導體設備賽道再添新軍。
作為國產替代“新勢力”,矽電股份發展迅猛。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別為3.99億元、4.42億元、5.46億元。
但由于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客戶集中度過高等問題,近兩年矽電股份出現利潤下滑,毛利率降低的現象,公司高增長的勢頭又能延續多久呢?
以下為正文:
隨著我國半導體產業整體規模在近幾年快速增長,芯片制造企業對探針臺的需求也呈持續上升態勢。
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正經歷第三次轉移,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
根據SEMI公布的數據測算,全球探針臺銷售規模已由2013年的4.13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9.5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8.67%;預計2025年中國大陸探針臺市場規模將首次突破4億美元,達到4.59億美元或人民幣32.18億元。
01
半導體檢測設備的“國產替代樣本”
矽電股份成立于2003年,正值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初期。
公司以半導體探針測試技術為切入點,聚焦前、后道檢測設備及配套服務,其中前道檢測設備為核心業務,招股書顯示,2024年1-6月晶粒探針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57.21%,晶圓探針臺占比為37.09%。
主營業務收入構成情況 來源:矽電股份招股書
據招股書披露,其前道設備已覆蓋28nm成熟制程,并在第三代半導體(SiC)檢測領域實現突破,2023年通過三安光電驗證,關鍵參數比肩國際頭部企業科嘉半導體。
根據SEMI和CSA Research統計,2019年矽電股份占中國大陸探針臺設備市場13%的市場份額,市場份額排名第四,為中國大陸設備廠商第一名。
從營收上來看,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報告期),矽電股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99億元、4.42億元、5.46億元和2.88億元,最近三年矽電股份的復合增長率為16.99%。
公司主要財務數據 來源:矽電股份招股書
受益于半導體專用設備進口替代趨勢加強等因素的影響,探針臺領域的進口替代空間巨大,矽電股份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
2019年1月,矽電半導體A輪融資,前海眾微、西博投資等向矽電半導體投資了6180余萬元,該輪投后估值約5.8億元;2019年8月,矽電半導體B輪融資,豐年資本領投,前海眾微、西博投資跟投,該輪融資總額達1.5億元,投后估值9.7億元。
據悉,豐年資本于2018年就參與到了矽電股份的投資當中,并在多個關鍵時刻給予企業管理上的賦能,幫助矽電進行銷售、研發、供應鏈、生產運營等全價值鏈的管理提升,建立了在產品質量、交付、成本和創新的競爭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12月,華為的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趕在矽電半導體IPO之前投進去8000萬元,此時估值已經漲到了20億元。
然而,矽電股份的上市之路可沒有公司融資這么順利,從IPO到上市申請、注冊生效這一流程過了近千天。
一方面,公司受半導體周期下行及研發投入激增影響,增收不增利問題嚴重;另一方面,監管層多次問詢公司核心部件(如高精度運動控制系統)的國產化率及專利壁壘問題,技術自主性受疑。
在IPO之前,公司大客戶三安光電和兆馳股份的關聯方還入股了矽電股份,監管曾多次針對林志強、顧鄉入股對公司業務發展的影響,是否存在為公司提供商業機會等情況進行問詢。
與此同時,公司由五人共同構成實際控股人,合計控制公司67.99%的表決權,這五人直接及間接控制公司的股權比例相同,這種股權結構非常罕見,在首輪問詢中,監管機構也對共同實際控制人分歧或糾紛解決機制這一問題提出了疑問。
艱難的上市之后,矽電股份又能守住IPO的光環多久?
02
IPO光環下的“三大隱患”
矽電股份雖以“國產檢測設備第一股”之姿登陸資本市場,但其招股書與近年財報數據卻揭示出增長背后的結構性矛盾。
首先是“增收不增利”,低價策略反噬,毛利率行業墊底。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2021-2023年,矽電股份實現營收分別為3.99億元、4.42億元、5.46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2.29%、10.73%、23.61%;同期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約為0.94億元、1.03億元、0.8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05.41%、9.56%、-19.19%。
根據招股書,矽電股份預計2024年實現營收約5.12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6.37%;預計歸母凈利潤約為0.89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0.29%,下滑趨勢仍在持續。
報告期各期,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41.38%、44.33%、34.16%和38.91%,低于可比公司的毛利均值。
同行業公司毛利率對比,來源:招股書
其中,2023年度的毛利率較2022年度下降主要系2023年公司對大客戶銷售定價調整所致。
報告期內,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9.74%、77.00%、66.48%和55.83%。
當前,行業內集中程度較高,而大客戶依賴問題無疑成為了矽電股份的累贅,進而引發相關風險。
此外,矽電股份的現金流波動較大,長期負現金流,研發投入捉襟見肘。
公司應收賬款賬面價值分別為4824萬元、6526萬元、1.26億元和1.64億元,占各期末流動資產的比例分別為4.79%、6.50%、13.76%和17.78%,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2.09%、14.76%、23.15%和28.52%。
受應收賬款等因素影響,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有一定的壓力。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492.55萬元、2.25億元、-7886.49萬元、-566.99萬元,僅2022年為正,且存在較大波動。
現金流不足或直接影響公司的研發投入,矽電股份的研發費用率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報告期內,矽電股份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9.56%、11.11%、10.76%、12.19%,對應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13.01%、15.18%、26.83%、24.55%。
在行業低價換市場、技術卡脖子與資本密集屬性的多重擠壓下,公司盈利質量與經營韌性正面臨嚴峻考驗。
03
乘勢半導體浪潮
受益于半導體專用設備進口替代趨勢加強等因素的影響,半導體檢測設備行業正處國產替代加速期,但技術代差、供應鏈短板與國際巨頭壟斷格局仍構成多重挑戰。
矽電半導體的核心技術是探針測試技術,核心產品是探針臺,這是半導體制造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設備。
而該專用設備具有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高、制造難度大、設備價值高、客戶驗證壁壘高等特點。
跟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很多環節一樣,探針測試技術長期以來也由海外企業壟斷。
目前,全球探針臺設備市場由東京電子、東京精密、旺矽科技、惠特科技等海外公司占據主導地位。
根據SEMI的統計數據以及公司的收入規模測算,2021年度至2024年1-6月,矽電股份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9.98%、23.68%、25.70%及23.30%,市場份額穩步提升,但仍與頭部大廠有較大差距。
一方面,國外測試探針大廠技術實力通常更強且專注于一個或數個領域內的產品,擁有自己的核心客戶,日本、韓國等地的半導體測試探針廠商是與國外的大型半導體廠商一起成長起來的,是經過市場驗證的產品和團隊。
因此,進口測試探針有先天的優勢,在中國市場頗受歡迎。
另一方面,在測試探針領域,日本原材料、設備廠商都是與歐美、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廠商合作,形成了穩定的生態圈,國內供應商難以進入,也就無法獲得支持。
國內廠商往往內卷嚴重,中國探針和治具供應商是伴隨著國內消費電子產業鏈成長起來的,僅華東地區探針和治具供應商就超過了20家,導致供應商只能以殺價競爭的方式搶單。
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下,國產探針企業盈利水平受到擠壓,盈利能力普遍較弱,難以發展壯大。
國產半導體企業的核心短板在于與國際半導體龍頭企業的技術代差,國產設備關鍵部位的高度進口依賴,以及研發投入不足和高端人才短缺。
對于當前的國內外半導體行業現狀,國產替代或應該從以下路徑破局:技術攻堅+產業鏈協同+市場錯位競爭。
技術攻堅為根基,解決“卡脖子”難題;產業鏈協同優化生態,增強抗風險能力;市場錯位競爭開辟生存空間。
三者形成“技術突破-產業升級-市場反哺”的正向循環。唯有系統性推進,方能在全球半導體變局中實現從“替代”到“引領”的跨越。
04
尾聲
國產化的“窗口期”不等人,矽電股份的IPO是國產半導體設備行業的關鍵一役。短期看,政策紅利和國產替代需求仍將支撐其增長。
但長期而言,若無法突破核心技術困局、化解供應鏈風險,高毛利神話恐難持續。
其命運,或將決定國產半導體設備能否真正從“替代者”蛻變為“定義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