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君
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李嘉誠
2025年3月4日的深夜,香港交易所公告欄跳出的那則重磅消息,讓全球資本市場瞬間清醒:91歲的李嘉誠以228億美元甩賣旗下43個國際港口,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更是牽動各方神經。這位被稱為"商業活化石"的傳奇人物,再次用教科書級的撤退動作,在時代的轉折點上刻下深刻印記——這不是簡單的資產套現,而是百年變局下的生存預判。
3月5日,長和股價大漲,截至收盤,漲幅為21.86%,總市值為1804億港元。
一、三次精準逃頂
當人們還在爭論"李嘉誠跑了"的2015年,他早已完成內地千億資產的騰挪;當輿論聚焦港口交易的2025年,和記黃埔的醫療實驗室已在研發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
這位商界"時間旅行者"的撤退藝術,始終暗合著歷史周期的潮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三年,他清空加拿大商業銀行股份的操作堪稱"神跡"。彼時加拿大金融監管局數據顯示,和記黃埔2005年拋售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股份,恰好躲過了該行2008年高達37%的市值蒸發。
這種對金融杠桿危機的嗅覺,在2015年內地樓市狂歡期再次顯現:中原地產數據顯示,長實系2013-2015年拋售的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北京盈科中心等物業,避開了2016年后商業地產平均28%的估值回調。
此次港口大撤退更顯精妙。航運業權威機構Drewry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集裝箱港口平均資產回報率已從2021年的9.8%降至5.2%,而貝萊德財團給出的228億美元估值,竟比行業平均市凈率高出42%。
這看似矛盾的交易背后,藏著老狐貍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定價智慧,當戰略資產變成燙手山芋時,接盤俠眼中的"溢價"恰恰是逃離者的"風險折現"。
二、黃金水道變成地緣雷區
巴爾博亞港的龍門吊仍在晝夜運轉,但掌控它28年的和黃碼頭公司已準備移交密鑰。這個被稱為"美洲十字路口"的港口,日均處理著價值3.2億美元的貨物,卻也承載著五百年殖民史的詛咒。
從西班牙冒險家巴爾沃亞的黃金夢,到美國百年殖民統治,再到李嘉誠的世紀豪賭,巴拿馬運河從來不只是商業賽道。
1997年李嘉誠拿下運河港口時,白宮戰略文件顯示,美國海軍72%的跨洋軍事補給依賴這條水道。時任參議員赫爾姆斯那句"套在脖子上的繩索",與其說是安全焦慮,不如說揭穿了美國既想甩掉管理包袱又不甘失去控制權的矛盾心理。
這種矛盾在2024年達到頂點: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數據顯示,受氣候變化影響,運河通行量已連續三年下降19%,而美國海軍最新部署的福特級航母因吃水過深根本無法通過運河。
更致命的是,川普"武力收回運河"的瘋狂言論不再是競選噱頭。2024年大選辯論中,他反復強調:"我們為這條運河流了血,卡特卻像送糖果一樣送人。"
這種民粹主義敘事正在形成政策壓力,美巴自貿協定重新談判已列入下屆政府議程。李嘉誠選擇在政治風險顯性化前抽身,恰似1997年香港回歸前夜布局英國電網,永遠在主權更迭的裂縫中尋找逃生通道。
三、新冷戰前夜
貝萊德接盤的和黃港口網絡,覆蓋著23個國家的重要節點。這個看似完美的交易,實則是全球化退潮時代的身份轉換游戲。
當資產管理巨頭取代產業資本成為基礎設施新主人,背后是華爾街與地緣政治的共謀:黑石集團2024年收購英國電力網絡時,就承諾將敏感數據交由五角大樓審核。
這種"資本安全化"趨勢讓李嘉誠的華人資本身份越發尷尬。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企業對美基礎設施投資通過率已降至11%,而貝萊德等美資機構收購同類資產的通過率高達89%。將資產"洗"成美國資本身份,不僅是商業考量,更是生存策略,就像二戰期間歐洲貴族把藝術品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但這種身份游戲正在觸及天花板。歐盟最新出臺的《戰略資產保護法案》明確規定,2026年起所有關鍵基礎設施交易必須追溯最終受益人。這意味著李嘉誠式的"全球套利"模式即將終結,也解釋了為何此次交易要趕在2025年完成——他在與監管賽跑。
四、最后一個銅板的政治定價
"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生存哲學,在巴拿馬運河交易中展現出政治經濟學深意。
表面看,190億美元現金入袋完美踐行了"止盈"理念;深層看,這是在給地緣政治風險定價——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測算,若中美在印太地區發生中等規模沖突,巴拿馬港口資產可能面臨50-80%的價值縮水。
這種風險對沖思維貫穿李嘉誠整個撤退鏈條:拋售英國電網資產時,恰逢蘇格蘭獨立公投風險攀升;減持歐洲電信股份時,正值歐盟數字主權立法推進。與其說他預測了危機,不如說他深諳"戰略資產在承平時期是現金牛,在動蕩時期是人質"的殘酷真理。
如今,套現的千億資金正在涌向更"安全"的領域:長和系2024年年報顯示,其在以色列的AI醫療公司Nanox已掌握癌癥早期篩查的顛覆性技術,這種不涉及地緣爭端的"輕資產"顯然更符合新生存法則。
但這種轉型也暗藏悖論,當科技競爭成為新戰場,硅谷與中關村的角力是否會制造新的身份困境?
最后
站在2025年的歷史門檻回望,李嘉誠的撤退軌跡恰似一部全球化興衰的注腳。
從殖民時代的冒險家,到冷戰后的全球買家,再到新冷戰前夜的套現者,每個選擇都在重寫"商人無祖國"的現代詮釋。當貝萊德接過港口鑰匙的時刻,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全球化1.0版本的最后一個玩家,正在關閉他的棋盤。
但這場撤退真正令人心悸的啟示在于:當所有戰略資產都變成大國博弈的籌碼,當每個商業決策都必須進行政治風險評估,意味著世界正步入"非中性競爭"的叢林時代。
李嘉誠用半個世紀的撤退美學教會我們:在絞索收緊的時代,最大的智慧不是如何擴張,而是懂得在絞索套上脖頸前,把繩索變成黃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