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的一年,特斯拉部署了31.4GWh的儲能系統,相較2023年同比增長100%,特別是第四季度高達11GWh的數據更是創下了單季度裝機量的最高記錄。
與此同時,特斯拉在中國布局儲能業務對國產儲能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當前,特斯拉正憑借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在儲能競賽中大規模搜刮市場份額,更攪動起了高端儲能市場的新一輪風暴。
在儲能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特斯拉取得輝煌成果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制勝密鑰?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國產儲能企業又當在鯰魚效應下做出何種反應?
以下為正文:
2024年,特斯拉儲能業務在中國掀起狂潮。
上海臨港新儲能超級工廠即將竣工,預計年產Megapack 1萬臺,儲能規模高達40GWh,更與Intersect Power簽署15.4GWh天價合同。
馬斯克曾形容特斯拉的儲能業務“像野火一樣增長”,并預測特斯拉能源部門將與特斯拉汽車部門規模相當,甚至可能超過后者。
當下,這一預測目標正在逐步實現,特斯拉儲能布局激進程度堪比“中國速度”再現,特斯拉在全球儲能市場的版圖也日益清晰,全球能源市場或將迎來顛覆性變革。
01
異軍突起,儲能王牌不再低調
2011年儲能行業方興未艾,加州政府在安然丑聞引發的大規模電力危機后,出臺了一套自營發電獎勵計劃以刺激新能源技術發展。
面對著當時有著世界最高的需量電價和峰谷價差的加州電力系統,及高額補貼的政策加持,2012年特斯拉首批儲能試點項目正式投建運營。沃爾瑪,亞馬遜,Target等工商業用電大戶的訂單紛至沓來。
如今,隨著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許多國家面臨電網接入的瓶頸,儲能系統成為解決電力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工具;各國政府積極出臺支持措施,推動儲能行業的快速發展。
美國2022年出臺《通脹削減法案》為儲能項目提供了30%的投資稅收抵免,并提供了每千瓦時最高2.5美分的生產稅收抵免;我國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到2025年國內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應達30GWh。
由此,特斯拉的儲能業務也按下了快進鍵。
憑借著公司多年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產業布局,儲能系統業務有效承接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領域的產線資源與客戶渠道。
當前,特斯拉已經吃下了北美儲能市場25%的份額,成為全球儲能行業的頭部選手。
從裝機量上看,2024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儲能系統部署達11GWh,全年達31.4GWh,同比增長100%。
從業績表現上看,2024第三季度特斯拉發電及儲能業務的營收為23.76億美元,同比增長52.4%,儲能業務毛利率達到30.5%,創下歷史新高。
而相比一下,特斯拉賣車的毛利率只有17.1%,可以說,儲能業務特別是大儲,已經成為當前特斯拉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由此可見,特斯拉的儲能業務已然強勢崛起,徹底告別低調姿態。
這股洶涌浪潮毫無懸念地拍向國產儲能企業的岸邊,在市場份額的爭奪、技術研發的賽道以及品牌建設的征程上,都給本土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壓力。
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國產儲能企業究竟該如何調整戰略、突出重圍,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尋得發展契機?
02
鯰魚效應,攪動國產儲能市場
特斯拉進軍儲能市場,對中國儲能企業的影響不可小覷。
當前,中國儲能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24年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量達到43.7GW/109.8GWh,同比增長103%/136%。
其中,寧德時代、億緯儲能、海辰儲能等國內企業在全球市場中表現搶眼,占據重要份額。
然而,特斯拉的入局將給國產儲能市場帶來新的變數。
首先,特斯拉在電池技術和能源管理領域具有領先地位,基于此,公司儲能產品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具有顯著優勢,在重資下場過程中,快速的技術迭代與產品更新給國產儲能市場帶來不小的挑戰。
其次,特斯拉的品牌效應強大,且儲能系統回報周期就較長,客戶粘性較強,這為它在儲能市場贏得了廣闊的客戶基礎。
此外,特斯拉的規模化生產能力使其能夠通過產業鏈整合,降低硬件成本,在保證高質量產出的同時獲取規模效益,特斯拉大型儲能Megapack成本正在快速下降,甚至比中國市場的儲能成本下降速度更快,國產儲能企業為穩定市場份額,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可能進一步惡化。
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布局也更顯入局決心。
從產線上看,特斯拉在上海建設的儲能超級工廠,是其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首個儲能超級工廠項目,預計年產商用儲能電池1萬臺,儲能規模近40GWh。
這一布局不僅是為了利用中國完備且成本低廉的儲能系統產業鏈優勢,降低Megapack成本,還能快速補齊產能短板。
人才在本土化布局的時刻也上升到了關鍵位置。
24年中旬,從招聘網上特斯拉中國的職位需求來看,多個職位被標記為“急聘”,其中包括業務拓展經理、項目經理和項目工程師等關鍵崗位。
而這些崗位的月薪區間高達60k-75k,直接按此計算,年薪可達90萬元,是國內同等崗位薪酬的2-3倍,可謂是行業天價了。
特斯拉甚至不惜從中國同行中挖掘人才,目標直指寧德時代、陽光電源等多家頭部企業。
2025年,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建成投產,在中國的儲能業務擴張,勢必是從資金、產線到人才等方方面面的擴張。
特斯拉的進軍勢必帶動國產企業的進一步內卷,要想守住國產市場的已有份額并不容易。
03
寧王加持,能否與特斯拉掰掰手腕
面對特斯拉的強勢入局,國產儲能企業勢必要有所行動。
近日,寧德時代成為阿聯酋馬斯達爾公司RTC項目的電池儲能系統首選供應商,此次19GWh的大單更是打破了特斯拉保持6個月的世界最大儲能訂單記錄,刷新了全球單體電池儲能項目紀錄。
除了項目規模外,寧德時代正在各個維度與特斯拉進行對標。
與特斯拉新能源車的傳統優勢不同,寧德時代的優勢在于電芯制造,其電芯產品曾是全球儲能系統廠商的首選,由此,從優質電芯向系統集成全鏈條服務商轉型更為便捷。
與此同時,公司動力電池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23年海外動力電池使用量市占率為27.5%,與特斯拉產業鏈和客戶群體具有一定的重合度。
值得關注的是,寧德時代還正在為特斯拉上海工廠供應磷酸鐵鋰電池,并曾為特斯拉在內華達州的工廠提供設備。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合作共贏也不失為扭轉乾坤的良方。
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和遠景能源等國產企業也在儲能領域展現出不俗的競爭力。
未來,越來越多的海外巨頭仍會緊緊盯住國產儲能市場,而國內儲能企業要想穩住市占率,仍需要在渠道優勢鞏固、產業鏈生態建設與產品技術創新上下功夫。
04
尾聲
特斯拉能取得當前的成績,關鍵在于精準把握全球能源發展趨勢,依托技術、品牌和規模優勢構建起完善的能源業務生態。
在其激進入局中國本土市場的形勢下,國產儲能企業要想有效應對,技術創新、成本控制、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努力必不可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