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開始像AI一樣思考,消磨我們作為人的感覺。”在2025年的電影回顧展上,李安用這句話擊中了時代的痛點。這位曾以《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革新電影美學的導演,面對短視頻的崛起和影院的衰落,發(fā)出了近乎悲鳴的警示。他的擔憂,不僅關(guān)乎電影的存亡,更觸及人類如何與信息共處的終極命題。
李安懷念年輕時電影帶來的震撼——走出影院時,“生活會改變、世界會改變”的信念。而今,這種體驗正被“回收、重啟、翻拍”的工業(yè)流水線取代。電影市場充斥著續(xù)集和IP改編,原創(chuàng)性被資本裹挾,觀眾逐漸麻木。李安直言:“我們需要恐懼感,而非安全地重復(fù)成功模式。” 這種“安全”的背后,是藝術(shù)表達的妥協(xié)。
不可否認,短視頻重塑了娛樂生態(tài)。它用幾十秒的“梗”和反轉(zhuǎn),滿足現(xiàn)代人碎片化的需求,甚至催生了《逃出大英博物館》等優(yōu)質(zhì)短劇。但問題在于,這種“高效”實為幻覺:短視頻的信息濃度極低,一條“3分鐘看電影”的解說,抽干了原作的情感厚度,只留下骨架般的劇情。更危險的是,頻繁切換內(nèi)容導致注意力渙散,深度思考能力退化。
長期浸泡在短視頻中,人類對復(fù)雜敘事的耐受力驟降。一項研究顯示,Z世代觀眾對電影長鏡頭的容忍度平均不足10秒。當《奧本海默》的對話戲被吐槽“太長”,當《沙丘》的史詩感被二倍速消解,我們或許正在見證一場集體“感知力衰退”。
無法再沉浸到文字里去,是認知的退化。
李安的答案并非否定技術(shù),而是“升級電影”。他曾以120幀/秒的《比利·林恩》挑戰(zhàn)觀影習慣,用技術(shù)放大情感顆粒度。這種探索提示了方向:電影必須提供手機無法替代的體驗——或許是沉浸式的視聽震撼,或許是《少年派》般哲學與奇觀的交融。
與此同時,短視頻平臺亦需反思“流量至上”的陷阱。當算法不斷推送相似內(nèi)容,用戶的認知繭房越裹越緊,人類也只能看到大數(shù)據(jù)想讓你看到的一切,而算法之外的事情,無法再深入思考。
畢竟,有些東西,唯有“慢”才能抵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