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立“尚父廟”祭祀姜尚姜子牙的時候,以張亮配享,另有十位名將從祀,其子唐肅宗李亨上元元年將“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依舊以張良為副祀,另設九從祀,這就是“武廟十哲”:左邊依次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邊依次是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當時以右為尊,張良位列第一。
武廟十哲有坐著的雕像,至于“武廟七十二將”,那只是模糊的說法,大多數朝代,在武廟中有坐姿雕像和站立畫像(不是雕像)的名將都不是七十二個,有時候六十四、有時候六十一,宋朝的武廟殿內除了姜子牙還有十一位,殿外圍屋有六十一人,這才湊夠了七十二人,加上姜子牙就是七十三個——武廟從祀和十哲包含在七十二將之內,是不能分開說的。
這樣一算,武廟七十二將中就有了九位三國名將:諸葛亮、張遼、關羽、周瑜、陸遜、鄧艾、張飛、呂蒙 、陸抗。
這九位三國名將,在《三國演義》中真正曾經在戰場上刀兵相見的,也就是張遼、關羽、周瑜、陸遜、張飛、呂蒙六人而已:諸葛亮不是純武將,鄧艾、陸抗成名的時候,其他六位早已謝幕。
陸遜參加了襲取荊州的白衣渡江之戰,甚至連白衣渡江的毒計也是陸遜想出來的:“云長倚恃英雄,自料無敵,所慮者惟將軍耳。將軍(指呂蒙)乘此機會,托疾辭職,以陸口之任讓之他人,使他人卑辭贊美關公,以驕其心,彼必盡撤荊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荊州無備,用一旅之師,別出奇計以襲之,則荊州在掌握之中矣。”
《三國志》中陸遜也是這樣說的:“羽矜其驍氣,陵轢于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于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p>
呂蒙陸遜襲取荊州害了關羽,張飛自然跟他們有不共戴天之仇,周瑜也心心念念想軟禁甚至干掉劉備,所以即使到了武廟,東吳蜀漢兩撥人也難以相安無事,要是能干掉對方,拆了武廟也在所不惜。
熟讀三國的讀者諸君,很容易把這六位打過架的名將分成兩個陣營:張遼跟關羽張飛一伙,東吳的周瑜、陸遜、呂蒙一伙,為什么這樣分,分開的兩伙打架,哪一伙能贏,這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話題。
張遼跟關羽張飛一伙打江東杰瑞,這是很好理解的:于公于私,張遼都會只幫關羽張飛而不會幫周瑜、陸遜、呂蒙。
張遼這個人很有意思,他跟劉備集團(包括關羽荊州軍)作戰的時候磨磨蹭蹭,但是打東吳卻像打了雞血:曹操命張遼徐晃馳援襄樊,徐晃的仗都打完了,張遼才姍姍來遲,曹操不但沒有生氣,還親自“乘輦出勞之”;跟東吳作戰,張遼卻肯豁出性命,八百破十萬,“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p>
張遼跟關羽之間的生死交情簡直是一言難盡:白門樓曹操要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云長跪于面前”——關羽一生不肯服人,能為張遼而向曹操屈膝,這份情誼,張遼必然要記一輩子。
關羽在華容道連一個曹軍小卒都沒抓,也完全死看張遼的面子:“操見云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沖將過去。云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云長大喝一聲,眾軍皆下馬,哭拜于地。云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云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嘆一聲,并皆放去?!?/p>
如果不是各為其主,關羽跟張遼結拜也是可能的,所以關羽要在武廟中揍呂蒙陸遜,文遠兄是一定要幫場子的。
張遼的站隊問題解決了,那么接下來的三對三廝打,就有得看了:這六人之中,呂蒙自然要第一個被干掉,至于一關二張干掉呂蒙之后,第二個要殺的是陸遜還是周瑜,那可就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了——也許他們會發生一些小小的爭執。
東吳武將的個人戰斗力都不太高,所以他們一般都是以陰謀詭計取勝,即使不動兵器,只憑拳腳搏生死,關羽張飛張遼一滅三都不成問題。
關羽說張遼的武功不在自己和張飛之下,可能是有點謙虛,但是張遼對戰江表虎臣,卻具備碾壓優勢,即使是在演義小說中,東吳丁奉也只能暗箭傷人。
咱們今天是《三國演義》為依據,所以正史拋開不提,以演義小說為依據,張遼其實也是被東吳偷襲致死,所以他見了呂蒙陸遜,自然也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以呂蒙的戰功和人品,確實不配在武廟中享受香火。所以筆者一直懷疑:很多朝代的皇帝把呂蒙放進武廟,是不是要把他送給關羽張飛天天爆錘出氣?
如果武廟名將有靈,肯定不屑與呂蒙為伍,因為呂蒙除了背刺盟友之外,確實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戰績,就連《三國志》也說他“輕果妄殺”:襲取荊州本已過分,誅殺關羽更是得不償失——一個活關羽,足可以避免后來的夷陵之戰。
關羽張飛要殺呂蒙,張遼肯定幫場子,作為襲取荊州的幕后參謀,陸遜肯定也難逃一死,但比較而言,張遼似乎更愿意殺周瑜。
赤壁之戰,劉備就是打輔助的,而且諸葛亮做人留一線,對曹操敗兵只是象征性地阻擊,而且是以收獲戰利品為主,趙云的“戰法”,肯定是諸葛亮授意的:“操教徐晃、張郃雙敵趙云,自己冒煙突火而去。子龍不來追趕,只顧搶奪旗幟。曹操得脫。”
劉備跟曹操有些交情,兩人頗有惺惺相惜之意,曹操薨逝,劉備還曾派人帶著厚禮去吊唁,曹操也曾“設牲醴祭祀,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于洛陽南門外,令大小官員送殯,操自拜祭,贈為荊王,差官守墓”。這樣看來,曹操的格局,可比孫權大多了。
周瑜火燒赤壁,陸遜火燒夷陵。這兩戰在大獲全勝的時候,也燒死了無數無辜生靈,按照傳統觀念,這樣做是要折壽的,所以周瑜三十六歲殞命,陸遜家族也滅了:“抗(陸遜之子陸抗)之克步闡(東吳丞相步騭次子)也,誅及嬰孩,識道者尤之曰:‘后世必受其殃!’及機(陸機,陸抗之子,陸遜之孫)之誅,三族無遺?!?/p>
古代帝王選擇武廟從祀配享名將的時候,自然有其考量,他們的標準,我們未必理解也未必贊同,“武廟七十二將”的名單不斷變化,呂蒙的位置一直很穩牢,確實有點令人心意難平。直到“武圣”從姜子牙變成關羽,情況才完全不同。
關羽成了武圣,那么武圣廟自然也就沒了呂蒙的位置,至于關羽應不應該取代姜子牙,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還有人說呂蒙之所以能穩坐武廟,是因為他是“草根逆襲”的典范,但是在筆者看來,他甚至還不如甘寧有勇氣,也不如黃蓋有忠心,戰績更是無法與周瑜陸遜相提并論,所以張遼以陣斬蹋頓之功、八百破十萬之勇,在武廟配享理所應當,而呂蒙被踢出去才對。
宋真宗趙恒之后,帝王不再去泰山封禪,武廟后來塞進去的“名將”也有很多名不副實,誰配誰不配,也就沒有一定之規了,于是這就給讀者諸君留下了有趣的問題:如果讓您來甄選武廟從祀配享名將,呂蒙的畫像還能保住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