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分別于3月4日和5日在北京召開。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對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全國兩會勝利召開,在廣東教育系統干部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表示,要以全國兩會勝利召開為契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錨定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扎實推進教育強省建設,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南方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張玉潤
全國兩會的召開深化了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部署,為高校高質量發展明確了路徑方向,讓我們深感振奮、責任在肩。南方醫科大學將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大力推進學校發展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深入實施學校大灣區戰略,拓展完善廣深佛辦學辦醫格局,深化拔尖人才、創新型人才和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學科整體實力,一體謀劃打造學科尖峰,同時緊盯科技前沿、產業“風口”,加快推進醫學科技新質生產力發展,著力打造行業新平臺新賽道,為早日建成一流醫科大學砥礪奮進,奮力譜寫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的南醫篇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南醫力量。
廣東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邱學青
全國兩會描繪了新藍圖,展現了中國信心,激勵全國人民凝聚智慧和力量向著中國式現代化奮力進發,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高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廣東工業大學將認真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體推進教育發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以“沖一流”建設為目標牽引,以“1+2+3”攀撐計劃學科提升工程為關鍵抓手,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助推動力,加快推進高水平創新型大學建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廣工新的更大貢獻。
廣東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盧景輝
李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我備受鼓舞,也深感重任在肩。廣東醫科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全國及全省教育大會精神,開展“改革聚力續新程,奮力攀峰創新績”主題活動,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體系,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學校核心競爭力提升。強化有組織創新人才培養,布局推進“醫學+”“+醫學”學科專業建設,深化“學院+書院+產業學院(醫院)”協同育人改革,建設數字化教育教學育人生態,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科技創新,建立“大團隊”聯合攻關激勵機制,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與交叉學科建設,持續推進大數據與智能醫學、海洋與熱帶醫學等領域形成特色。依托華為數智健康醫療聯合創新天工實驗室、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中心、多模態大數據融合應用實驗室、生物醫藥大模型實驗室等平臺,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廣東醫力量,努力建設特色顯著、貢獻卓越的高水平醫科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黨委書記 楊洲
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讓人倍感振奮。李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與高校的使命高度契合,為高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綱領。今年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關鍵之年。廣東海洋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涉海高校勇擔服務教育強國和海洋強國建設使命的殷切囑托,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錨定高水平海洋大學建設目標,立足廣東,面向南海,一體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的提質增效。以紅色基因打底色、藍色文化強本色、綠色理念提成色,把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快“5+1+N”大海洋學科體系建設,探索實施“海洋+”學科匯聚機制,構建優勢特色學科專業集群。推進“人工智能+X”復合應用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用“智能”激活“智慧”,培養更多胸懷藍色夢想、堪當時代重任的優秀海洋人才。圍繞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建設,聚焦涉海生物育種、海洋牧場、智慧海洋、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態等重點領域,以組建大團隊、建好大平臺、對接大項目、強化大協作為導向,持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推動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強。深化“雙百行動”,促進校地在人才、智力和科技“雙向奔赴”。以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更有特色的學科體系、更趨前沿的科技創新和更加高效的社會服務,為海洋新質生產力增勢賦能,書寫“強國建設、海大有為”的新篇章。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廣東省第九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委員,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校長,教授 梁浩
全國兩會舉國關注,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高度認同202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面對國內外多重挑戰,國家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堅實,民生保障網織密筑牢,城鄉融合發展呈現新氣象。尤其在教育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的戰略布局成效凸顯,產教融合機制持續深化,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加速釋放,為現代化建設筑牢了根基。2025年,是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面向未來十年建成教育強國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將大力推進“AI+石油化工”“AI+人文社科”改革實踐,加快推進“ 申博改大”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高起點謀劃“十五五” 規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廣油新的更大貢獻!
廣州大學黨委書記 歐陽謙
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實施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令我們深受鼓舞,在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流創新型大學的新征程上信心更足、干勁更大!廣州大學將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綜合改革,以服務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需求為導向構建支持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深化“新工科”“新文科”“新師范”建設,將“學科+產業技術領域”融合的辦學理念融入人才培養實踐,深入實施本科拔尖創新、卓越應用人才分類培養和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大力推進有組織科研,持續拓展在網絡空間安全、重大基礎設施安全等領域的學科影響力,充分發揮兩支“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引領作用,加快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貢獻“廣大力量”!
珠海科技學院黨委書記、理事長 廖立國
全國兩會勝利開幕,振奮人心,催人奮進。珠海科技學院黨委將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強大動力,主動站在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高度,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地制宜以優質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不遺余力做好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聚焦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高標準推進教育部高校教師“領航工作站”建設。搭上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的高速列車,謀劃建設主題為“未來已來”的人工智能模擬體驗館,為師生提供創新教育實踐平臺,大力構建產教融合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杜安國
全國兩會李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明確提出“增加制造業、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為我們持續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和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實踐指導。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將立足制造業智能化,以破解高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科技創新轉化應用的技能銜接性難題為突破口,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依托國家高新區高能級創新平臺布局,全面對接廣東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一批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對接、交叉融合的優勢專業,根植一線創新企業共同探索“企業出題、校企共答、產業孵化”的實踐育人新機制。建立健全基于生產真實應用場景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聯合政校行企研打造新質智能產教科融合發展共同體和新質生產力成果轉化實體化平臺,讓技能之手、職教之翼為產業鏈、創新鏈和教育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速增效,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 張力
2025年“兩會時間”開啟,李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2024年經濟總量突破130萬億元、制造業總體規模穩居全球第一”等數據令人振奮?,這既是黨中央統攬全局的戰略成果,也為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了堅實支撐。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歷史交匯點,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將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立足珠澳、服務灣區,深刻認識和把握職業教育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心系“國之大者”、胸懷產業發展、情系職教改革,實施以“創新強校工程”強基、“雙高計劃”建設引領、“職業本科校”提質的“三大工程”,舉全校之力助力廣東構筑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新支柱,在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中答好“廣科何為”時代命題。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羅毅
在全國人民的熱切期盼中,2025年全國兩會勝利召開。過去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步履堅定,承壓奮進,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我倍感振奮。春來潮涌東風勁,揚帆奮進正當時。職業教育要知勢、應勢,努力培養時代新人,夯實國家富強之基。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將錨定“立足交通,服務粵港澳區域經濟發展”辦學定位,適應交通運輸行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根植產業、服務產業、引領產業,以應用技術創新研究和應用成果轉移轉化為支點,打造交通行業“創新+中試+實訓+生產+幫扶”的服務支撐模式,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潮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潮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調研員 李桂蓉
全國兩會勝利召開令人倍感振奮和備受鼓舞,過去一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科技創新、民生保障成果豐碩,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持續攀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潮州教育系統將緊緊圍繞現代化強國建設,突出教育三大屬性,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緊扣政治屬性,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工程,打造“潮文化+思政”行走課堂。立足戰略屬性,不斷增強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圍繞新質生產力優化職業院校專業布局。聚焦人民屬性,實施“百千萬工程”教育攻堅行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提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將堅持守正創新強基鑄魂,聚力教育現代化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人才動能,全面彰顯建設教育強國的新擔當新作為。
華南理工大學電子顯微中心主任,前沿軟物質學院教授 韓宇
今年全國兩會李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被重點強調。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的研發,對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關鍵作用。當前,電子顯微學與材料科學的深度融合,為納米尺度精準表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推動了催化、能源、信息等領域的新突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這與我們當前在超高分辨成像、低劑量電子顯微技術以及多尺度材料表征領域的探索高度契合。未來,我將帶領團隊持續聚焦前沿科學問題,攻克超高分辨成像技術難題,為我國材料科學與先進制造的發展貢獻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院長、教授 孫劍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全國兩會,我倍感光榮,感到責任使命重大。這一年健康中國戰略深入實施,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持續提升。我們提出的擴大健康體檢覆蓋面等建議也被國家高度重視,全民健康體檢覆蓋人群擴大、項目增多,越來越多的醫療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惠及民眾,以“健康為中心”整合衛生服務體系正加速形成。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需要就是我履職的方向,我將立足本職,重點圍繞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加強基層一線調研,積極反映在醫療衛生服務、高水平醫學人才培養、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意見建議,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多“南醫力量”!
韓山師范學院教務部副部長、副教授,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百名南粵黨員教育優秀講師 蔡夢虹
全國兩會勝利召開令人倍感振奮!作為扎根粵東的地方師范院校教育工作者,我特別關注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我們將以全國兩會精神為指引,打造“大思政課”立體化育人體系,通過課程思政與潮汕紅色文化、僑鄉奮斗史深度融合,開發“紅色遺址研學”等實踐項目,構建本土化思政教育矩陣。創新“非遺+師范”育人模式,將潮州木雕、大吳泥塑等非遺技藝納入師范生培養鏈,建立大師工作室與教學實踐基地雙平臺,培育兼具傳統技藝與創新能力的教育人才。構建校地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創建“基礎教育浸潤共同體”,實施校政企資源數字化共享、非遺美育課程送教下鄉、師范生駐點式長效支教三項計劃,實現支教服務從短期輸送資源向長效培育內生力量的轉變,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韓師智慧。
韶關學院商學院院長 應益華
全國兩會奏響教育強國建設時代強音,令我們備受鼓舞、倍增干勁,同時深感使命在肩。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將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深耕粵北產業轉型升級主戰場,以新質生產力培育為導向,構建“AI+商科”課程體系與“政產學研用”五維融合創新平臺,創新協同育人新模式,深度融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著力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數字素養的復合型商科人才。我們將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為教育強國、教育強省添磚加瓦,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書寫高校擔當!
2024年全國優秀教師,潮州市湘橋區鐵鋪鎮鐵鋪埔慈云小學語文高級教師 余冬毅
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我深切感受到此次全國兩會對教育領域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鄉村學校教學設施得到改善、師資培訓得到強化。“城鄉教育一體化”政策的推行,特別是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為鄉村教育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促進了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到豐富的優質學習資源。全國教育大會的勝利召開,《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印發,彰顯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戰略布局和實現教育強國的堅定決心。我深感任重而道遠,將以全國兩會精神鞭策自己,繼續探索“語文+地方文化+思政教育”新時代育人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將優秀地方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課中,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鄉村教育的明天會更好!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新聞學專業香港籍學生 任曉芊
全國兩會回顧過去一年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道路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我真切感受到國家發展的強勁動力和無限可能。今年李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切實關注港澳青年發展,讓我深感振奮!作為香港青年及新聞學子,我深知國情教育對于我們的重要性,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國家的發展脈絡和未來藍圖,更能激發我們的愛國愛港情懷,增強我們的歸屬感和使命感。未來,我將把所學融入到新聞與傳播的實踐中,用鏡頭和筆觸記錄國家的發展變化,傳遞正能量。強國一代有我在,我將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為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講好中國故事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22計算機應用技術3-3班學生,第十四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銀獎、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朱灼堅
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我尤為關注今年全國兩會關于職業教育與科技創新的內容。《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提及“培育大國工匠、能工巧匠”,讓我對職業教育及未來充滿信心。在深圳這座創新之城,我親歷著學校的華為ICT學院帶來的技術賦能。我以成為ICT數字工匠為目標,參與了華為5G基站智能運維等項目,在eNSP模擬器中完成核心網絡配置優化,實現了信號覆蓋盲區的定位效率,在華為HCIE認證體系系統提升了云網融合技術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這也堅定了我在云計算與物聯網方向深造的決心,我將以代碼為刻刀雕琢創新圖景,用云端算力賦能千行百業,在構建數字中國的征程中踐行技能報國的使命擔當。
來源 | 廣東省教育廳
編輯:譚欣華
初審:羅國釗
終審:李文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