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龍頭科技股蘊含著巨大的想象空間,接下來,我們聚焦這一話題展開討論。
近年來,美國股票市場一路高漲,氣勢如虹,其中美國標志性的七大科技股對指數(shù)漲幅的貢獻尤為突出。例如,在2023年標普500指數(shù)的漲幅中,80%源自這七大科技股;2024年,這一比例約為60%。也就是說,除了這些科技巨頭,美國股票市場的大多數(shù)公司表現(xiàn)平平,并未產(chǎn)生顯著的財富效應。
反觀中國的科技巨頭,經(jīng)過近幾年的發(fā)展,尤其是自2024年年底以來,成績斐然。以DeepSeek、宇樹科技為代表,還有阿里在大模型與芯片領域、小米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彰顯出中國科技巨頭未來的廣闊前景,想象空間十分巨大。
從市值角度來看,我們都知道,如今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在高科技領域的實力也僅次于美國。在某些領域,如新能源汽車和機器人領域,中國與美國不相上下;在半導體和AI人工智能方面,雖然稍顯遜色,但差距也在不斷縮小。
目前,美國的英偉達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微軟和蘋果的市值同樣超過3萬億美元。而在中國,以騰訊控股為例,它擁有超過10億用戶,且在AI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截至2025年3月4日,騰訊控股的市值僅為45,000億港幣。
再看阿里巴巴,作為全球知名的電商巨頭,其在AI人工智能和半導體芯片領域,近幾個月也公布了顯著進展。但在港股市場,阿里巴巴的市值僅為24,000億港幣。
又如當下發(fā)展如火如荼的小米集團,2025年3月4日收盤時,其市值按港幣計算僅為12,700多億港幣。實際上,小米在智能手機、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領域,以及當下爆發(fā)式增長的新能源汽車,甚至高端新能源汽車領域都已嶄露頭角。
未來,小米在智能家電、人形機器人以及芯片等方面的發(fā)展也備受期待,但其市值卻僅有1萬多億港幣。對比美國七大科技股中的三大巨頭,市值均達3萬多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將近25萬億。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yè)雖坐擁龐大的國內(nèi)市場和海量用戶,科技進步也極為迅速,但市值與美國相比,差距依然顯著。
此外,中芯國際在全球半導體芯片生產(chǎn)領域排名第四,在國內(nèi)則是行業(yè)龍頭。然而,由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半導體領域?qū)χ袊M行圍追堵截,中國半導體行業(yè)未來只能走自主可控之路。盡管如此,3月4日收盤后,中芯國際的市值僅為5,000億港幣。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英偉達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倘若中國在半導體領域持續(xù)進步,實現(xiàn)更多進口替代,那么中芯國際等半導體企業(yè)的想象空間將不可限量,遠不止當前5,000億港幣的規(guī)模。
從投資和市值的想象空間來看,中國科技巨頭的未來潛力巨大。有人認為,美國科技巨頭市值雖高,但估值較低;中國科技巨頭市值低,估值卻不低。實則不然,以2025年3月4日收盤數(shù)據(jù)為例,英偉達的市盈率約為80倍,而騰訊控股的市盈率不到24倍,阿里約為19倍,小米約為58倍。
其他企業(yè)方面,京東約為13倍,美團為28倍,網(wǎng)易不到16倍,百度不到10倍,理想汽車為20倍。通過這樣的估值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與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相比,中國這些科技巨頭企業(yè)的估值普遍具有明顯優(yōu)勢。暫且不說超越美國的估值,即便要追平,也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綜上所述,從估值和市值兩個維度來看,只要對中國未來科技發(fā)展充滿信心,那么中國科技龍頭企業(yè)未來的成長空間將十分廣闊。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nèi)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nèi)容不構(gòu)成對任何產(chǎn)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jù),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