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預警機的研制終于有了新的進展,當地時間3月3日,有西方商業偵察衛星在朝鮮首都平壤北部的順安國際機場,拍攝到了一架正在改裝中的朝鮮人民軍空軍伊爾-76型運輸機。
相比2023年12月在同一位置拍攝到的同一架飛機,這架伊爾-76MD的機身背部已經安裝了大型雷達,巨大的雷達陣列看起來異常顯眼。毫無疑問,這就是朝鮮自行研制的首架預警指揮飛機了。
朝鮮研制預警指揮飛機的歷程究竟是怎樣的,這架被拍攝到的預警機整體性能又怎么樣,朝鮮真的具備研制大型預警機的能力嗎?由于各種細節現在仍然不清楚,咱們只能猜測了。
預警機研制的歷程
從朝鮮預警機研制的歷程來看,朝鮮預警機最早是在2023年12月,在朝鮮順安國際機場南跑道西側停機坪被發現的,當時只拍到了這架伊爾-76MD型運輸機機身背部的支撐結構,符合預警機的特征。
但是,由于朝鮮停放這架預警機的停機坪位置經過精心選擇,十分蹊蹺古怪——兩面是山,一面是建筑,只有一個狹窄的出口對著機場跑道。因此,沒有任何其它照片能夠反映這架飛機的改裝細節,也不清楚朝鮮是否為預警機改裝預備了輔助設施。
這架預警機再度出現在照片當中,就已經是2025年3月了,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年三個月。單純從兩張照片來分析,相比2023年12月那架看起來灰撲撲、機翼上似乎還要進行重新噴漆的預警機,2025年3月的朝鮮預警機似乎已經改裝完畢了。
雷達系統實現裝機,預警機全機似乎進行了重新噴漆,機身使用純白色涂裝、機翼上表面使用銀灰色涂裝,連機身背部的圓盤狀雷達天線都涂裝好了,可以明顯看出朝鮮預警機的三面陣雷達天線設計。只是暫時不清楚,朝鮮預警機還處于地面測試狀態,還是已經首飛過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大概一年三個月的時間,朝鮮能完成整架預警機的設備安裝,這個速度不算快,但也絕對不慢了。
預警機的性能
從這架大型預警機的衛星照片來看,目前可供解讀的細節還不多。比如我們看不到這架朝鮮預警機的機身頭部、側面是否安裝有集成化的ESM天線,這是考量其設備先進性、集成度和多用途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空警-2000
但僅僅是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信息,就夠嚇人的了——朝鮮預警機的圓盤狀雷達陣面這直徑太大了!作為對比,我們同樣是用伊爾-76機體改裝的空警-2000型預警機的雷達陣面直徑,大概相當于2、3號發動機之間的寬度。而朝鮮這架預警機的雷達陣面直徑,似乎相當于從2號發動機左側到3號發動機右側之間的寬度,直徑一下大了接近兩米。
雷達陣面越大,相應的安裝的T/R模塊就越多,T/R模塊越多。在功率相當,散熱能力相當,能源相當和后臺處理能力相當的情況下,那么它的探測能力就越強。
空警-2000與朝鮮預警機的衛星俯視圖
由于西方的這張衛星照片是斜拍而不是正拍,有一定的角度,而且也不清楚朝鮮預警機的雷達陣面厚度,因此沒法直接測量朝鮮預警機的陣面孔徑。但是我們就從常識來看,在同樣使用了三面陣設計的情況下,這架朝鮮預警機的雷達陣面,可能要比我們自己的空警-2000預警機大上不少。
至于俄羅斯空天軍A-50U型預警機,在朝鮮預警機面前雷達陣面孔徑根本不夠看。如果朝鮮能拿到些好的T/R組件,有比較好的算法,那么這架預警機的探測能力是有保證的。
A-50U
朝鮮預警機,咱們明面上能看到的細節,也就這么多了:伊爾-76MD/TD平臺,使用三面陣雷達設計,雷達陣面孔徑巨大,甚至有可能單面雷達陣面孔徑都相當于俄軍最新型的A-100型預警機的單面孔徑。而要知道A-100是個雙面陣預警機,后臺技術水平不清楚,是否具備ESM/ECM能力不清楚。除了這些能看到的細節,朝鮮預警機的技術細節和性能幾乎全部都是謎團。
朝鮮有這個技術嗎
最直接的問題,朝鮮預警機的T/R組件是哪兒弄來的?后臺的射頻信號接收器和處理器都是怎么解決的?
A-100
朝鮮自己的半導體工業技術水準明顯不行,俄羅斯自己的半導體工業水準也好不到哪去。到目前為止使用相控陣雷達的A-100型預警機,還是只有一架原型機在飛來飛去,根本無法量產就是明證。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朝鮮預警機是怎么解決最為關鍵的前臺射頻組件,后臺接收器組件,以及最要緊的、需要數學學科作為基礎的接收算法與信號處理技術的?
緊隨其后的問題,則是朝鮮如何解決預警機伺服系統的問題的?畢竟預警機這么大的雷達陣面,發射功率這么高,無論是供電還是散熱都是巨大的難題。目前確認朝鮮沒有給預警機更換發動機,那么在沿用4臺D-30KP-2型發動機發電能力的基礎上,朝鮮是如何解決預警機用電難題的就是個問號了。
散熱的問題也一樣,雷達陣面越大則發射功率越高,發射功率越高則發熱量越大,即使是高空飛行的預警機也未必只能靠強制風冷來散熱。朝鮮給預警機架了這么大的一個雷達陣面,發熱量肯定不小,那么散熱系統如何設計,對朝鮮來講也是個難題。設計不好的話,這預警機算是廢了,雷達絕對發揮不出它的預定的設計性能。
再然后的問題,是朝鮮如何解決預警機的實際應用難關。畢竟預警機并不僅僅是一個飛在天上的雷達,它最關鍵的任務是要作為空戰指揮機,指揮戰斗機群,指揮地面的地導群展開防空攔截作戰的。
這就要求預警機不僅僅是裝個雷達就能了事的,它的上面要裝高速戰術數據鏈,可以和戰斗機、地面雷達網進行信息交互。要裝相應的指揮控制終端和自動化的攔截/空戰控制系統,而且還需要相應的軟件建設作為支撐,更高級一點的甚至還具備協同交戰能力等。
而這些能力,朝鮮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以人民軍空軍目前主力機型還是米格-23MD和米格-29A的這個現狀來看,你很難說它真的具備相應的自動空戰指揮能力。
還有一個問題,朝鮮是怎么對這架載機進行改裝的?尤其是朝鮮預警機的雷達陣面這么大,體積也這么大,對于預警機的飛行品質航向穩定性必然都有嚴重影響。這必須得對伊爾-76運輸機進行重新風洞測試,結合試驗試飛才能得出結論,然后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進。
除了對空氣動力學特性有影響,預警機在加裝雷達陣面后,還會對全機重心,機體結構強度等產生諸多影響,這些都必須要在對機體結構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改進和補強。
以朝鮮的航空工業水準,連搓個米格-29都搓不明白,他哪兒來的本事去基于伊爾-76改裝預警機,必然是得到了部分外部力量的援助,而且這個外部力量對預警機載機肯定十分了解。
最后,朝鮮的預警機系統集成能力實在太高。畢竟預警機的關鍵性能是要求全機的主要分系統部件,在任務周期內不出故障。
這就要求它的平均故障間隔飛行時間能夠達到極高水準——分系統部件越多,那么出故障的概率就越大,只要有一個部件在任務周期內出故障,那么可能就完成不了任務了,預警機的所有分系統部件都要求具備高可靠性。
再比如預警機上的電子設備太多,安裝空間又這么小,這么多電子系統之間怎樣確保不發生電磁兼容性問題,也一樣是個巨大的難題。而朝鮮居然把這些系統攢在了一起,而且看起來似乎確實解決了諸如電磁兼容性和系統可靠性問題,那朝鮮這本事到底是誰教的?或朝鮮直接利用了其它國家的微波暗室完成了相應的測試,確保預警機堪用,就是個有趣的問題了。
如何看待朝鮮預警機
總的來講吧,朝鮮搓出來的這架預警機,如果說2023年底還什么都不清楚,那到2025年初,起碼外形已經清楚了,接下來的兩個問題:
其一是朝鮮打算什么時候正式公開它,或者起碼被人拍到在天上飛行,從中可以進一步估計朝鮮這架預警機的設計和技術水準;
其二是朝鮮人民軍空軍接下來的主戰兵力建設怎么走,到底要不要進口蘇-35型戰斗機。某種意義上來說,朝鮮下一階段進口哪種型號的戰斗機,基本也就意味著朝鮮的預警機技術是從哪個國家得到的。畢竟預警機和戰斗機高度相關,尤其是數據鏈必須做到通用,這可能是判斷朝鮮預警機技術來源的重要指標。
總之,2025年,我們值得繼續觀察朝鮮這架神秘的預警機的研發動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