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來,氣溫回升,許多人的皮膚開始出現干燥、脫屑的情況。再加上各種花粉的作用,使得原本脆弱的皮膚變得更加敏感,又紅又癢又難受!
濕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南昌貢方堂中醫皮膚科專家陳順濤表示,濕疹在中醫中相當于“濕瘡”、“濕瘍”,常常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摸上去有突起的丘疹、水皰,甚至能看到膿瘡,糜爛浸淫。
如果長期反復發作,局部皮膚會有增厚、粗糙、干燥的表現。
中醫認為濕疹發生大概有三個原因:
1、稟賦不耐,尤其是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
2、飲食不節,比如吃多了辛辣、魚腥等食物,又或者喜歡飲酒愛吃甜食。長期如此,容易濕熱內生,遇到又悶又熱的夏天,內外合邪,濕疹發作。
3、素體虛弱,脾胃長期不好的人,則可能容易發展為慢性濕疹。
濕疹的預防與調養
濕疹是一種慢性疾病,分發作期和緩解期。患者處于發作期時,可表現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等不同類型的皮膚炎癥性損害,需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規律用藥。
三分靠治,七分靠養。日常精心的護理不僅是特應性皮炎治療的基石,更是緩解期防止病情復發的重要保障。
避免接觸過敏原
濕疹患者應盡量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如某些化學物質、花粉、塵螨等。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皮膚清潔是預防濕疹的重要措施,溫和清洗可降低皮膚微生物數量并預防繼發性感染,但需避免過度清潔和使用刺激性洗浴用品。
增強體質
通過合理飲食、適度運動,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濕運化,減少濕毒內生。
中醫治濕疹
中醫認為,急性、亞急性濕疹多因風、濕、熱客于肌膚而成;慢性則多由于血虛風燥與脾虛所致。
中醫內治法
? 濕熱型
急性炎癥,表現為皮膚潮紅、腫脹、糜爛、滲液、結痂,常浸淫成片,瘙癢劇烈,亦常伴有腹泄、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表現。治療以祛風、利濕、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常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四妙散、防風通圣丸等加減。
? 風熱型
多屬亞急性濕疹,急性炎癥滲液減少,紅腫減輕,皮損潮紅而浸潤,多并見鱗屑,舌質紅,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利濕,方用消風散加減。
? 血虛風燥型
多見于病情反復、病程較長的慢性濕疹。主要表現為皮損浸潤肥厚,其色暗淡,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脫屑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緩或沉細無力。以養血活血、祛風止癢為治療大法,方用四物消風湯、當歸飲子、滋燥養榮湯、千金首烏湯等加減。
? 脾虛濕盛型
多為慢性發病,皮膚潮紅、浸潤,反復發作,病情頑固,有糜爛、滲液,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濡細無力等癥狀。治宜以健脾利濕為主要方法。方用除濕胃苓湯、參苓白術散、四妙散等加減。
中醫外治法
1、取苦參20克、黃柏15克、蛇床子20克、地膚子20克、芒硝30克,前四物水煎取汁,加入芒硝溶化,然后放入浴盆中,水溫適宜時,用消毒紗布蘸藥水洗浴患處或濕敷,每日2次,連用5天左右。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效,多用于急性濕疹的外治。
2、取川椒、蒼術各15克,研細末,用蛋黃油調敷患處,治慢性濕疹。此外,硫黃軟膏、激素類軟膏、黑豆瘤油膏、吳茱萸膏以及皮膚外洗方等,也是慢性濕疹的常用外用藥,可選用。
醫案
董某,男,45歲。
主訴:皮膚紅疹瘙癢反復發作3年。近3年來每逢冬、夏兩季頻發皮疹,瘙癢不休,西醫皮膚科診斷為皮膚瘙癢癥。自述入夜癢甚,以致徹夜不寐,皮疹受涼則癢減。
診斷:風疹(氣血兩虧,血虛生風,血熱之體,濕熱浸淫型)
治法:益氣養血潤燥,清熱解毒利濕
處方:
全當歸18g,生黃芪30g,生熟地黃(各)24g,川黃連10g,淡黃芩24g,川黃柏15g,凈麻黃9g,黃藥子15g,人中黃12g,片姜黃10g。7劑。
反饋:服上方7劑,皮膚瘙癢大減,夜寐亦安,囑其仍服上方7劑,病即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