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蔡暢和李富春在巴黎市區的一家咖啡店里,用幾杯葡萄酒完成了獨屬于他們的婚禮,正式結為革命伴侶。
婚后不久,蔡暢就懷孕了。但想到自己未競的革命事業以及革命事業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幸,性格倔強的蔡暢決定放棄做母親的權利,中斷妊娠。
在蔡暢身邊的工作人員后來回憶,李富春當時十分尊重蔡暢的想法,并表示了同意,在他看來,自己和蔡暢結合在一起,并不是為延續香火,而是為了在理想的征途和革命的道路上攜手同行、并肩戰斗。
而客觀現實讓他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一方面是來自蔡暢的母親葛健豪,她是中國第一個赴歐留學的“小腳老太”,當時正和兒女一起在巴黎勤工儉學,得知女兒懷孕后,她極力反對女兒墮胎,并表示自己愿意犧牲學業代他們撫養小孩,讓孩子成長為革命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則來自于法國法律禁止婦女墮胎的約束。
最后,李富春和蔡暢還是決定生下孩子,作為外婆的葛健豪歡天喜地地給這個女孩取名李特特。
小生命的降臨也給李富春和蔡暢帶來了無窮的歡樂,但為了革命事業,蔡暢不僅做了絕育手術,還和李富春一道忍痛離開襁褓中的女兒,踏上了奔赴莫斯科學習的路途。
而李特特則跟隨外婆回國,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漂泊,經上海輾轉回到湖南長沙。
不久后,蔡暢和李富春回國,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為掩護身份,他們將女兒接到了上海,李特特得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
不過由于斗爭需要,李特特在上海時,經常隨父母搬家,改姓,她后來回憶起來,“有一段時間我們住的地方又小又破,爸爸和媽媽早晨在桌上放一根油條、一個燒餅,然后就反鎖門走了。我吃喝拉撒全在屋里,常常沒等他們回來就睡著了,幾天都和他們說不上一句話,那時我剛滿5歲”。
再后來,李特特隨外婆隱居永豐鄉下,同表姐表弟一起,斷斷續續讀完了小學和初中。
一直到1938年,中央組織將一些烈士遺孤和領導子女送往莫斯科國際兒童院,時年15歲的李特特就此踏上了前往蘇聯的路途。
在蘇聯國際兒童院期間,李特特“感覺十分幸福,吃喝都不用管,到了禮拜天,洗澡、換衣服,簡直是天堂般的生活”。
不過不多久,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李特特和國際兒童院一些較大的孩子被安排參加軍事訓練,準備作為后備軍參加戰斗。
這期間,李特特還在醫院護理傷員,每天幫他們換藥、喂飯,在零下40℃的寒冬里,與莫斯科人民一起挖反坦克戰壕……
戰后,1944年,李特特重回莫斯科校園,考上了莫斯科鮑曼工程技術學院。學習一期后,由于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又調到蘇聯廣播電臺服務。
1948年,聽從母親的建議,李特特轉入莫斯科吉米遼謝夫農學院學習農業。
同年,李特特與一位蘇聯小伙結婚,生下了一個漂亮的混血兒男孩。
不久,蔡暢因公務途經蘇聯,特意去看望自己的女兒。
這時,蔡暢才得知女兒已經在蘇聯結婚生子,她質問女兒:你不是還在上學嗎?為什么非要和一外國人結婚?
而李特特面對母親的質問,心下也十分委屈,不禁將自己多年一個人在蘇聯,想念父母,但又聯系不上,沒有人關心和照顧,直到遇到現在的丈夫,有了一個家的處境和心情全盤托出。
蔡暢聞言,不禁感到十分難受和愧疚,這么多年疏于對女兒的關懷,她想解釋什么,但又說不出口。為了革命事業,她無可選擇。
冷靜下來后,蔡暢也意識到自己無權這樣質問女兒,為了向女兒道歉,她特意給自己的混血兒外孫起了個中國名字——李勇。
1952年,李特特又生下二兒子李堅,并于同年回國,最先分配在華北農業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前身)。
這一年,李特特29歲,距離她離開時已經過去了整整14年。蔡暢時任中央婦運委書記,而李富春時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務委員兼重工業部部長。
“和走前一樣,父母還是異常忙碌,很少見面。”李特特也并沒有享受到什么特權,反而在回國后第二年,在父母的鼓勵下,帶著僅3個月大的二兒子來到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北大荒開荒,一待就是三年。
在北大荒,李特特帶著兒子住在破爛不堪的茅草房,夏天的時候,北大荒的蚊蟲尤其地多,小李堅總是被咬得渾身是包。
又因為營養不良,李特特早早地就沒了奶水,只能將玉米碴子、烤饅頭磨成末再沖成糊糊給孩子喝,小李堅因此還鬧過腸胃病。
如此這般,以至于李特特后來每每看到五花八門的嬰幼兒營養保健食品,就越發可憐當年的小李堅,直言“他跟著我受罪了”。
至于孩子的父親,李特特的蘇聯丈夫,由于不懂中文,到北京后被分配在電信局工作。
“我們文化背景差異大,生活習慣也不一樣,再加上那時候黨內的要求也很嚴格,他和我的交流越來越少。”
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在各種壓力的影響下,李特特的丈夫與她離婚,返回蘇聯。
如此不得不感嘆,作為革命子女,李特特的人生似乎一早便注定要與潮起潮落的革命洪流、國際局勢緊密相連,而對于此,李特特也早已坦然接受,晚年談及時也已不太放在心上。
后來,李特特回到北京華北農業研究所工作,直至離休。期間,李特特再婚,并生下小女兒。
離休后,曾有人找上門來,請李特特到特區辦公司,也有人請她做公司的“名譽董事長”,但毫無例外都被她謝絕了,相反,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義務扶貧的工作中,擔任了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終身理事。
此后她走過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希望小學,實施安居工程,資助失學兒童……到2007年,時年84歲的李特特最忙的時候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差,走過的貧困縣城和村長有兩三百個。
當被問及為什么選擇投身扶貧工作時,李特特坦言:
“我的三舅蔡和森被敵人用大鐵釘釘在墻上,死得很慘;二舅蔡林蒸1925年廣東省港大罷工時被國民黨砍成幾塊,丟在湖里;三舅媽向警予31歲被害……我家里這么多親人拋棄了家庭,犧牲了生命,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對我的人生影響太深遠了”,這也是為什么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一門心思想著要做點益事的原因,“否則這輩子都過意不去”。
2021年2月16日,李特特因病逝世,享年97歲,自此走完了革命子女的傳奇一生。
素材來源:
[1]曹倩倩.蔡暢的家風家教[J].百年潮,2019,(07)
:33-37.DOI:10.16624/j.cnki.11-3844/d.2019.07.006.
[2]劉暢.李特特“化緣”度晚年[J].共產黨員,2008,(10):20.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